x
怒江州社科联“四群”教育工作民情调研报告
来源:
访问量:4973
发布时间:2012-09-26

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需要,是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需要,是适应当前群众工作新特点新变化的需要,社会科学界工作者必须深刻认识开展《四群》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根据《中共怒江州委关于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教育实行干部直接群众制度的意见》(怒发〔2012〕22号)和《怒江州宣传文化系统关于开展《四群》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怒宣通〔2012〕5)精神要求,怒江州社科联结合工作实际,及时组织,深入福贡县匹河乡瓦娃村开展了《三深入》工作,进村入户开展了民情调研,现将调研基本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福贡县匹河怒族自治乡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共9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95个村民小组,村寨多分布于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海拔1500-2000米地带。全乡共2965户11653人,其中农村2714户10369人,怒族人口8465人,占总人口的73%,绝对贫困人口3155人,占全乡的27%。2011年,全乡农村经济收入1826万元,农村人均经济收入1790元。瓦娃村委会位于匹河怒族乡政府驻地西北面的怒江西岸,距乡政府驻地约7.4公里。全村国土面积49.05平方公里,村委会驻地海拔1230米。全村有耕地3260.9亩,其中:水田463亩,旱地2797.9亩。全村辖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407户1772人,是一个集《边疆、民族、直过、高山峡谷》为一体的贫困村。全村耕地面积为3260.9亩(其中水田463亩,旱地2797.9亩),辖瓦娃一二组、友夺罗、腊尾、空通一二组6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全村共有407户1772人,其中,怒族人口占总人数的99%。2011年,全村经济收入达317.5万元,人均经济收入1789元,人均有粮372公斤。

二、生产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帮助扶持下, 瓦娃村的经济社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基础条件较差、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加之人口综合素质偏低、基础设施落后、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缺乏支柱产业等方面因素,社会经济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是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落后,目前,全村90%左右的人住在半山以上,通往该村仅靠一座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拖拉机吊桥和3对溜索过江,村组之间无通公路(只通简易的人马驿道)。

(一)自然环境恶劣,灾害频繁,贫困程度深。瓦娃村地势陡峭,地质破碎,《大字报》地多,平缓地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严重,因灾致贫和返贫率高。现今瓦娃村还有1630人处于贫困状况,贫困人口占到了全村人口的92%。生产生活条件受地形地貌影响较大。

(二)交通瓶颈制约突出,基础设施薄弱。瓦娃村群山纵横,河谷交错,过江难和行路难的问题一直阻碍其发展的主要原因。由于怒江的阻隔,加之高山沟壑纵横,虽然建有一座跨江的拖拉机吊桥,但江西片区因无公路连接,大多数村民出行过江要绕很远的路程才能过桥,部份群众就近只能使用溜索过江,成为人流、物流、市场流、信息流的死角地区,造成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发展的严重阻碍。现连接两岸的唯一跨江人马吊桥因群众生产发展,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家扶贫安居工程、抗震安居房的实施,导致运输强度增大,物资供需流增强,超载、超重现象严重,桥体已不堪重负,桥面承压板严重变形,亟待修复。交通问题已成为制约瓦娃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

(三)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素质偏低,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大多数在家务农人员受教育年限仅为4.7年,对现代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有限,绝大多数农民不掌握科普知识和农业实用技术,劳动技能普遍很低收入难以提高;外出谋生者大都身无技艺,不能适应就业转变的要求,只能从事简单体力劳动。相当一部分农村劳动力对拓宽增收门路、创办实业信心不足,情愿长期滞留于传统农业。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向其他非农领域转移难,收入增加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大。

(四)贫困村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提高困难。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又以粮食生产为主,产品半自给、卖原品;第二、三产业和第一产业中的多种经营发展滞后,生产经营陷于低投入、低商品率、低附加值、低回报的循环。农村经济支柱尚待建立,产业发展滞后。由于长期贫困必原因,农民几乎没有什么积累,缺少自我发展的能力。近几年来虽依靠扶贫开发方式让群众发展了一些以草果、云黄连、核桃、漆树、茶叶等为主的经济林果种植,但刚起步规模还较小,还需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壮大。

(五)收入来源单一,生产资金匮乏群众居住分散,人口较少,交通、饮水、医疗、通电等基本生存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农户普遍家庭底子薄,经济收入来源单一,以从事第一产业和外出务工为主,缺乏扩大生产、发展非农产业所需资金,形成《低收入-低投入-低产出-低收入》的不良循环。

(六)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高,因灾因病致贫致贫现象普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直接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成本。使其家庭经营收入增加的空间逐渐缩小,收入增长较难。部分农户本来家庭经济状况就差,若遇天灾人祸,如干旱、泥石流、种植业减产减收或因家庭成员突然伤残、死亡或其它自然灾害等,就可能造成贫困或返贫。

  三、瓦娃村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根据福贡县提出的《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的要求,瓦娃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夯实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在着力抓好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加强资源保护和利用,做好扶贫项目投入开发方面入手。依靠强农惠农的政策,国家扶持的项目投入与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与决心,努力实现收入持续增长,在巩固温饱的基础上向小康生活迈进。

(一)与时俱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结合中低产林改造、退耕还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举措,围绕《四个百万》工程建设,抓紧抓好草果、云黄连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和核桃、漆树产业的发展,做好草果的管理、加工、销售各环节的服务工作。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种(养)植,依靠科技力量,寻找出适宜种植的农产品,开展连片种植规划实施,使其出效益,促增收。要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寓生态建设于资源开发中,大力发展内容丰富的绿色产业。加大力度招商引资,积极树立《要我做为我要做,给物不如给项目》的理念,变救济式扶贫为开放式扶贫。以《筑巢引凤》的开放心态,把企业引进来,把扶贫户、扶贫资金与企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激励措施,让企业得以突破发展,最终实现《特色产业做大、优势产业做强、贫困群众致富》的目标。瓦娃村还具有良好的立体气候条件,可用于发展经济林果、中药材的林间空地和山地较多。据估计,瓦娃村还有近4500亩的山地适宜种植发展核桃。

   (二)创造条件,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扎实抓好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开展中低产田地改造。加快推进以饮水安全和改善农业用水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依托各类扶贫项目,抓好村间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整治,通组公路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争取机遇,落实好扶贫开发建设。要抢抓国家和省加大脱贫攻坚力度的机遇,依照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扶贫要求,积极争取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力量。围绕解决深度贫困人口问题大会战规划、滇西边境山区扶贫开发规划,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农村民房改造和整村推进等各类扶贫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与建设,实现以项目促发展。构建劳务经济,有针对性的对劳动力开展素质教育与技能培训,进一步提高瓦娃村农民就业创业能力,拓宽劳动力输出渠道、形成季节性就近就地务工机制。

(四)统筹规划,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和利用。实施好退耕还林、天保工程、荒山造林、农村能源等生态建设工程,按照《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加强对采矿场点、工程建设造成的破坏实施生态恢复。实施好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工程,积极开展生态脆弱的陡坡生态治理,重点搞好沿路沿江、城镇周边绿化,加强城镇周边河流的工程治理,努力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瓦娃村位于高黎贡山山脉,物种基因多样、民族文化丰富,自然景观险峻优美,还具有发展生态探险旅游的优越条件。

当然,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原则,通过开展基本生产、基本生活、基本社会保障、基本教育、医疗卫生、综合素质培训、基层组织等项目建设,逐步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基础条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使瓦娃村基本情况得到较大转变,促进边疆巩固、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基础。而且在调研过程中,已发现瓦娃村群众有着强烈的脱贫愿望和决心,并在长期与恶劣环境作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想必在国家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帮助下,是能够团结奋进、积极进取,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的生活。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