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省社科联举办“大数据时代社科研究的走向”学术沙龙
来源:
访问量:4922
发布时间:2015-10-10

2015年9月28日,省社科联举办了以《大数据时代社科研究的走向》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此次活动邀请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施本植教授、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沈海梅教授和云南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常务副院长费宇教授作主旨发言。来自云南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云南开放大学、云南省工青妇干部学校、中国银联云南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参加了此次活动。


 

大数据时代已向我们走来。什么是大数据(Big Data)?它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人文社科研究在大数据时代将会有哪些突破?抑或面临什么挑战?在交流过程中,各位专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费宇教授用详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让大家对大数据、互联网等抽象的概念有了较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施本植教授主要分析了经济学与大数据的关系;沈海梅教授从大数据在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运用这一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大数据(Big Data)就是这样一种数据集,它特指用现有通用软件在可容忍的时间内无法加工、处理和分析的数据就是大数据。但数据量的巨大并不是大数据的唯一特征,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大数据4v理论,强调大数据的4个特点:数量(volume)、种类(variety)、速度(velocity)、价值(value)。当然,大数据的定义,甚至概念界定至今并没有得到学界或业界的统一,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应用场景都有着不同侧重点的阐释。

目前,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把人类社会带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经无处不在,影响着各行各业:产业方面,大数据时代诞生和即将催生很多创新产业,重构甚至颠覆某些行业的传统产业链;体育方面,德国队在世界杯的出色表现离不开其背后强有力的数据分析团队的支持;日常生活中,互联网和大数据正在改变广大互联网用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不仅如此,从一定意义上讲,大数据已上升为一种国家战略。


 

大数据不仅对人们日常生活具有重要社会影响,而且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大数据挖掘对人文社科研究中材料和研究方法可以有所突破。

大数据所涉及资料均大大超过一般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所能处理的范畴,是以往《不可研究》或《难以研究》的,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出现提供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新的研究空间,提供了新的研究可能。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也多采用因果关系的研究思维。在大数据环境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可采用计算分析思维,对相关命题进行趋势分析。

随着跨学科研究趋势的日益增强,传统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引入了大量的计算机处理模式和分析方法,各类依托计算机存储媒介数字学术资源的开发,借助计算机来处理相关文献资料(计算机处理模式、分析方法、计算机存储媒介数字学术资源开发、基于复杂运算和分析的计算机模拟与实证,基于事实与证据的商业预测与案件证据推力等研究议题兴起)从根本上改变了人文知识的获取、取样、阐释与表现方式。尤其在语言学、文学、历史学、文艺学、民族学等多个人文领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并组建了专门的科研机构,形成了国际数字人文机构联盟和数字人文中心网络两大数字人文研究联盟。

然而,参与沙龙研讨的专家们认为,大数据并不能替代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

首先,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数据研究有可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却无法给问题合理的解释,也无法给出有针对性的对策,限制了其应用范围。比如舆情分析、政策计算、情感计算的应用;

其次,数据分析的集体研究会消灭重要的个体特征,而个体反而是众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的焦点;

此外,大数据作为一种资源或研究工具,过分关注技术分析,可能忽视创新思维和思辨分析。

随着人文社会科学数据的快速增长,大数据研究必然会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会替代现有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在3个小时的交流中,专家们各种思想碰撞,不同观点交锋,营造出既轻松又紧张的学术氛围。大家表示,此次学术沙龙,主题具有前沿性和代表性,对于广大社科专家学者的学术创新有启迪和引领作用。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