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云南省第二十次( 2016年)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综述
来源:一等奖
访问量:5804
发布时间:2019-07-04

仪式在社区日常生活与国家治理之间

 ——— 《直苴彝族倮倮颇祭 “仪式研究———兼与埃里克·缪格勒商榷》简介

 和少英 罗明军

 

 

一、内容摘要


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缪格勒 (ErikMueggler)的 《野鬼的年代———中国西南的记忆、暴力和空间》一书获得了人类学界的一致好评,被人类学界称为新民族志经典。在这本书中,缪格勒运用直苴彝族倮倮颇祭 “仪式素材,借助 “野鬼的一种)的概念,讨论了民族国家与一个 “受伤的地方性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由此展现了彝族倮倮颇这一群体的记忆和空间。作为一种描述工具,祭 “仪式被作者碎片化地加以使用,而有关祭 “仪式的逻辑、本质、动力等更为深入和关键的问题却被遮蔽了。因此,本文在深入调查祭 “仪式的基础上,指出 “是鬼、神、妖魔、灵魂等的总称,产生的基础是万物有灵,祭 “的目的是祈求祖荫庇护。人 “之间的使者———毕摩,通过祭 “,实现众 “归位,有效地实现了人 “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揭示了 “野鬼的本质,弥补了缪格勒运用的 “工具。国家与社会历来都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关系,祭祀仪式既可以是村落社会发展的一个独特图景,也可以是国家治理的手段之一。祭祀仪式同时面向这一对关系体的两个向度。祭祀仪式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国家治理之间动态地维系着一种结构性的平衡,这种平衡能够有效地支撑社会构成主体的生存逻辑。

 

二、主要创新点

 

首先,本文深入探讨了祭祀仪式的作用。祭祀仪式是建构和巩固信仰的舞台,通过不断的操演,强化人们内心的信仰。这个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受教育的过程,集体记忆祖先来源,迁徙路线,教授做人准则,强调因果关系。其次,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祭祀仪式的规律。祭祀仪式作为文化的外显表达,它能够凝聚族群的集体认同,暗示物质生活背后的支撑逻辑,塑造了人们的价值系统,传承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认知。最后,本文探索了国家与社会背景下祭祀仪式与社会治理结合的路径。国家在场的祭祀仪式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过程中,构建了社区权力网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社区治理的整合。

 

三、主要贡献

 

一方面,祭祀仪式作为一种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操演,本质上是人内心隐性的外在表现形式。祭祀仪式通过仪式中的器物和祭品赋予了符号、隐喻和象征,让冷冰冰的 “来表达人的内心想法。通过祭祀辞令来祈求保佑、表达诉求、集体记忆村落迁徙史,以及强调社会准则。祭祀仪式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调查研究平台,对日常生活的泛化实现聚焦化,更加能够体现真实的 “生活世界。另一方面,民族国家与一个 “受伤的地方性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祭祀仪式成了国家治理的一种媒介,其实宗教信仰在民族地区的治理中一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民族地区的社会本位的权威树立还是秩序重建都离不开集体社会记忆的强化,建立群体认同,追求共同信仰。祭祀仪式被国家治理所征用,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和少英,云南民族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罗明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