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音乐人类学视角下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探寻之作 ———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6775
发布时间:2019-07-12

音乐人类学视角下佛教音乐文化研究的探寻之作

———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简介

 黄凌飞


在中国当代社会政治文化大环境中,国内音乐学术界对宗教音乐的研究自20世纪 80年代开始复苏。近年来,由于与哲学社会学科领域开展了学术上的交流和互补,宗教音乐研究在中国音乐学界得到了蓬勃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理论架构,并在理论方法学上逐渐清晰化,进行了具有实践意义的诸多探讨。《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便是对中国境内南传上座部佛教传播区域的佛教音乐进行长期实地考察后的专题性研究成果。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是一项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涉及人类学、宗教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内容。在研究文本中,有两个重要的研究指向:一是力图在中国南传佛教音乐在传达宗教信仰、影响信众观念、激发听众情感、塑造行为模式方面的作用和途径方面做出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二是通过中国南传佛教传播区域各族群佛教仪式音声的地域性和跨地域性的个案研究,力图对境内南传佛教音乐系统勾勒出一个较为完整、清晰的基础性轮廓,以此为今后在此领域研究中的学术界提供重要的基础性文本。同时,中国南传佛教音乐差异性形成的根源,各民族历史、语言、宗教信仰和传统民间音乐与南传佛教及其音乐的互动关系研究,也成为本课题较为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

全书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第二章对南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传播区域诸民族的音乐文化及境内南传佛教音乐的生态系统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意在为中国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内部核心系统的书写做历史背景与生成要素性的铺垫。第三章对境内南传佛教音乐的类型与结构进行了严谨、翔实的分析和比较研究,以图在 “历史现场 “共时平台的比较中呈现出这一庞大精神文化体系的地方性知识。以佛教为核心的佛经音乐和以社会生活为依托的佛教民俗音乐共同构成了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的系统,两个声谱系统的归属是以音声发生的内涵、意义和外延的效用以及人与所处生态环境的组成、运作等为其定位,而文化持有者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实体场域将研究的关注点指向了更为广阔的音乐社会文化层面。

佛教经腔系统与诵经风格的比较是第四章的研究内容,也是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论域。作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音乐的重要内核,仪式场合中经文的诵、念、唱均涉及经文、经腔系统、对诵经声音的处理、对经文文本的把握以及对仪式程序的控制等方面。按 “历史构成社会维护个人运用这一 “生成过程中所形成的诵经风格,在社会实践中维系并传递形成,对此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使我们对境内南传佛教仪式音乐中的音响世界进行整体的观照和研究。第五章以课题组成员所做的村寨调查,构成了本研究中的个案性文本。这是因为以个案的方式,从 “仪式 “村落两个 “有界限的系统置身于区域和族群的 “原环境中,进行深入细致的音乐民族志书写,不仅意在 “深描更全面、更丰富的异文化经验图景和地方性音乐传统,同时也是认识和了解中国当代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境域的动态缩影。

在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一书中,对中国境内南传佛教传播区域的傣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佤族5个族群宗教音乐生活做了详细的田野调查,选取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地区的8个村寨为本研究的田野调查点,历时近6年,这一成果是建立在扎实的田野工作上完成的。在本研究之前,从 “中国南传佛教这样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层面,并且是以音乐人类学这样的学术背景来审视此领域中的仪式音乐研究,实为少见。在已知的研究成果中所涉及的仅是在中国境内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局部地区 (西双版纳、德宏)做了相应的仪式音乐调查和研究。故本课题的研究是对中国境内南传上座部佛教音乐的一次全面、系统的调查和研究,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视野以及大量翔实的田野个案不仅具有填补音乐人类学、仪式音乐学等学术领域空白的学术价值和研究应用价值,同时,以南传佛教音乐为切入点,通过比较研究信仰南传佛教的族群的社会文化,对文化多样性、文化传播、跨境民族以及南传佛教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尤其在目前国家提倡 “一带一路跨国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该成果有着 “经济建设上路,文化考察先行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随着音乐人类学科以及宗教仪式音乐研究范式的转换,学者们试图使其研究视角不再只停留在宽泛的音乐概念上,而需要依托音乐的分析来解决文化的问题。地方性音乐知识的系统梳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这对仪式音乐研究建设来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在此学术背景下,中国南传佛教传播区域诸民族的音乐文化种类、音乐文化的生态系统、南传佛教音乐的类型与结构、仪式经腔系统与诵经风格等便成为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课题进行勾勒和深描的主体内容。在此意义上,《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不仅是中国民族音乐学界关于宗教音乐文化与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的研究成果,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在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及研究方法上的重要拓展。

当代中国音乐学界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和书写,一直都有着本土化的诉求,尤其在最具有充满挑战性的宗教音乐领域,仪式音乐发生所依赖的那种根深蒂固的社会生态是如何有效地建构本土族群的历史记忆?这的确需要本土的视野及相关的学科经验。随着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发展,作为其专业术语的 “音乐民族志不仅逐渐成为集方法与文本意义于一体的学术规范,同时正在经历一个从写实性到实践性、反思性的重要转变。这一转变不仅将 “音乐民族志引向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业已形成的国内民族音乐学界的学术共同体带向更具深刻意义的学术自觉与学术实践。中国传统宗教音乐在各自民族文化语境中特有的呈现方式,以及与之地域性和跨地域性而在各文化元素之间建立的内在结构联系,是当代学界探讨和书写的核心,《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无疑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一次重要探索。

 

作者简介

 

黄凌飞,云南艺术学院教授,音乐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研究员、国际传统音乐学会 (ICTM)会员、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评审委员。主持完成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2006年度文化部重点课题 “中国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现状调查之子课题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民歌现状调查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在研课题 2015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课题 “云南特有民族传统乐舞传承生态观的当代实践。完成专著 《歌的记忆》《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拉祜族葫芦笙舞的实地考察》。在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民族艺术》《云南艺术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