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边疆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 《跨境民族乡村社会安全问题和转变维稳方式研究》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7564
发布时间:2019-07-12

边疆非传统安全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 《跨境民族乡村社会安全问题和转变维稳方式研究》简介

 张金鹏 保跃平

 

 

 一、内容概要

本书由以往研究,尤其是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云南跨境民族乡村社会安全问题和转变维稳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1BSH020)修改拓展而来。调研和研究工作历时四年,其间于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近一年时间里,课题组分赴云南边境地区进行深入的调研,涉及5个州 (市)、14个县 (市)、20多个乡(镇),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形成研究报告初稿。在征询相关专家、政府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再次调研、补充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全书共分为七大部分。

导论和第一章对研究的社会背景、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设计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系统地梳理了现阶段国内外关于社会安全和维稳问题的研究现状。同时,提出了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二章较为系统地对云南跨境民族地区地缘特征、自然生态环境、民族人口构成、宗教生态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考虑到云南边疆跨境民族地区的特殊的地缘环境,同时对与其接壤的缅甸、老挝、越南三国的基本概况及其社会环境特别是社会安全问题进行了必要的梳理。本章对基本情况的分析意在为之后各章涉及的突出社会问题的分析提供一个清晰的背景资料。

第三章对边疆跨境民族地区的突出社会安全问题进行了叙述和分析。考虑到云南边疆跨境民族地区现阶段一些突出的社会问题形成的历史特征,因此第四章的第一部分着重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边患问题、疾病问题,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简单交代。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边境跨境民族地区影响大、程度深、持续时间长、波及面广,并在全国同类社会问题中居于突出地位的毒品、艾滋病、宗教渗透等问题,从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特点和危害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第四章对边境跨境民族地区的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21世纪以来,边疆跨境民族社会同全国一样进入了社会转型加速期和矛盾凸显期,民族社会的群体性事件从显著上升转向相对稳定,但仍处于高位运行的态势,边境地区的群体性事件既有国内其他群体性事件共同的特征,又显现出一些独特的边疆特点,研究报告中对此做了专门论述。

第五章在对边疆跨境民族地区突出社会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边疆跨境民族地区应对突出社会问题实践,经过深入广泛地调查,对搜集的丰富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和提升,最终将边疆跨境民族地区应对突出社会问题、转变维稳方式的基本经验概括为 “一个转变、二个前移、三个构建。其中,一个转变是关键,二个前移是方向,三个建构是实践和结果。课题组运用跨境民族地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鲜活的事例与数据,对上述概括进行了理论阐释和论证。

第六章对边疆跨境民族应对突出社会问题、维护社会问题的运作机制进行提炼、概括。课题组在认真调研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个运作机制,即边疆跨境民族乡村社会维稳运作机制和毒品与艾滋病防治运行机制。在社会维稳运作机制中,社会动员机制是社会维稳机制运行的基础,信息反馈机制是社会维稳机制运行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安全防控机制是维稳机制得以实现的保障,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是基层社会稳定得以实现的关键。

 

二、研究创新点及实践意义

从研究领域看,边疆乡村民族社会传统安全问题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交叉重叠,维稳形势严峻,传统维稳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新要求,转变维稳思路、创新维稳方式,意义重大。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相对稀缺,本课题研究弥补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从研究方法和视角来看,有关边疆民族地区安全问题和维稳管理的研究成果虽然丰硕,但宏观研究和单一的专门研究较多,且大多是基于理论的思辨研究,以实证性经验研究方式系统探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安全问题的表现形式、特征、成因及应对机制的成果,却相对较少。本研究从相对微观的角度,采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的多元且高度关联的安全问题出发及其应对机制,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都有所创新。从研究结果看,边疆民族乡村社会是非传统安全问题危机应对的主战场,也是受害最严重、危害最剧烈、影响最大的地区。近年来,这些地区在应对危机和维护社会稳定这场重大而复杂的斗争中,已经积累了大量鲜活的经验,创造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维稳管理应对机制,本课题对此进行研究,并归纳出新的维稳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创新性。

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边疆民族社会既是国家政权辐射的末梢,也是多种社会风险集中的前沿,既是安全问题 (传统与非传统)危机应对的主战场,也是受害最严重、危害最剧烈、影响最大的地区,其维稳方式的转变、新维稳机制的建立意义重大。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地区在社会维稳管理方面遵循着稳定至上的思维习惯,通常采用传统自上而下的刚性维稳方式,形成钳制维稳观念革新和维稳方式创新的路径依赖、制度惯性和思维定式。因而,打破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克服思维定式,更新维稳观念,创新维稳机制,成为边疆民族地区有效规避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带来的社会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所在。其二,边疆民族地区在转变维稳方式的实践中,积极运用政府层面的正式制度和民间层面的非正式制度为社会管理服务,积累了大量鲜活经验,创造独具特色的维稳机制,总结和提炼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维稳管理新经验、新机制,不仅对云南省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我国目前处于快速发展与危机频发阶段的边疆地区安全问题研究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其三,边疆民族社会是国际风险进入我国的屏障和承接带,是重大风险的减震带和缓冲带,对国家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云南与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接壤,周边三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毒品艾滋病问题相互交织的现象,构成了复杂区域性社会安全问题。对这一地区社会安全问题的控制与化解,不仅有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巩固这一地区次区域国际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三、主要贡献

本研究有以下几方面的建树和重要发现:一是对边疆跨境民族地区应对突出社会问题的鲜活经验进行总结和理性归纳,把其概括为 “一个转变、两个前移、三个构建。一个转变,即维稳思维的转变;两个前移,即维稳重心前移至乡村基层社会,维稳主体前移至乡村少数民族大众;三个构建,即构建边境跨境民族地区跨境安全合作机制,构建边境地区各民族和谐共赢、协同发展的民族关系,构建跨境民族地区和谐的宗教关系。二是分析全球化背景下跨境民族地区安全维稳机制的转变与重构,提出两个运行模式,即社会维稳机制和突出社会问题防控机制。其一是包括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社会安全防控机制、矛盾疏导与化解机制四个机制联动的现代性社会维稳体制。该机制既有内地社会维稳模式的普遍性特征,又有边疆民族地区的独特性和多元性特征,对维护跨境民族地区社会安全与社会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包括行政管理机制,禁种、禁制、禁贩、禁吸戒毒康复机制,艾滋病预防与治疗救助机制,道德约束机制,民生改善机制五个机制共同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支撑有效应对毒品与艾滋病的防控机制。三是对本次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对边疆跨境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具有潜在重大影响的三个问题,即迅速增长的边疆民族地区跨境婚姻问题、南传佛教渗透新情况、私彩赌博危害及其后续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作者简介

 

张金鹏,河南开封人,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大理大学客座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学、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出版专著多部,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研究成果 《民居与村落———白族聚居形式的社会人类学研究》(2006)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边疆民族社会艾滋病的防治与社会控制研究报告》(2010)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保跃平,云南师宗人,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学流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发展社会学、民族社会学等。主持和参与过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在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多篇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或辑目;出版专著1部。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