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个全新视角和发展思路 ——— 《中国艾滋孤儿问题研究》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9170
发布时间:2019-07-12

一个全新视角和发展思路

 ——— 《中国艾滋孤儿问题研究》简介

 晏月平 廖炼忠

 

 

一、内容摘要

 

(一)研究对象

儿童不具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儿童权利的保护与发展。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也是人类的将来。如果儿童不幸成为孤儿,便成为了社会群体中最弱小、最困难的一部分;如果再加上 “艾滋头衔,便成为了多重弱势群体。随着艾滋病患者的相继离世,艾滋病致孤儿童的数量在与日俱增,并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弱势群体。艾滋孤儿问题是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面临的严峻而又敏感的话题,它不仅关系到我国艾滋病问题治理的成败,还关系到部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合理社会化的构建,从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以中国艾滋孤儿为研究对象,该群体在我国主要包括三种类型:艾滋病孤儿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孤儿 (未感染者)、无国籍艾滋孤儿(跨境非法婚姻导致)。目前,因艾滋病致孤的儿童中大部分都是未感染者和有国籍者。可以说,艾滋孤儿问题不仅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与社会问题,还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需要全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等方面给予孩子呵护和关爱。以儿童的发展为中心,借助社会力量,保护儿童及青少年的各项权益是社会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研究内容

首先,支持性成长环境的建立。儿童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儿童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艾滋孤儿提供必要的生存、受教育、发展等条件,为其提供受保护和参与机会,让每名儿童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义务为其创建一个支持性成长与健康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发展需要。儿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儿童潜能,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分类救助。当前,如何更好地对艾滋孤儿进行分类救助,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无论对政府还是社会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在社会发展和变迁大背景下,需要关注儿童尤其是脆弱儿童权利,进一步解决艾滋孤儿发展面临的生活、成长、心理和教育等问题,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儿童提供合理照顾与安排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儿童工作的重大任务。例如,以国家补偿方式鼓励家庭领养艾滋孤儿,让孩子在家庭生活与同伴培养中弥补心理上的孤独感和社会距离感;切实履行所有艾滋孤儿免费接受教育权利与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完善覆盖城乡艾滋孤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免费接受治疗,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扩大艾滋病家庭与艾滋孤儿福利范围,建立和完善适度普惠福利体系;完善艾滋孤儿社会支持体系,在体育、娱乐与住房修缮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提高社会化工作服务水平,消除歧视,给予更多尊重、关怀,创建友好型社会环境;科学建立、完善艾滋孤儿救助预算、评估和儿童综合服务体系、保护机制和政策法规体系,依法保护艾滋儿童的合法权益。

最后,救助方式与制度设计。在救助对象上,在关注原有政府在册对象的同时还应特别关注隐性艾滋孤儿和无国籍艾滋孤儿;在救助方式上,要尽量避免重复救助、不及时救助和稀缺救助;在救助资金安排上,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并及时进行调整;救助效益评价上,应引入第三方评估;在救助制度设计上,要把艾滋孤儿救助作为艾滋病立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本研究还探讨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艾滋孤儿救助体系建设、儿童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与救助战略选择。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基线调查、访谈等方法,以西南边境地区艾滋孤儿为研究重点,在对国内艾滋孤儿生存现状进行大量实证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统计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方法开展研究,注重内容的整体逻辑性、实证性与系统性。

 

二、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分析了中国艾滋病现状,因艾滋病受影响儿童面临的生存、成长与发展的困境,中国艾滋孤儿生存难题、救助困境及发展挑战等。在比较分析国际典型相关国家艾滋孤儿救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救助建议与启示,最终使艾滋孤儿发展能实现以下目标。

(1)让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父母能尽量延续生命。这是儿童得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好保障。

(2)保证儿童在不被歧视、不被忽视的情境下上好学。教育是预防艾滋病最有效的疫苗,是儿童获得生存技能的重要手段,更是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消除家庭贫困,尽量减少艾滋病造成的经济负面影响。因为受艾滋病影响家庭比一般家庭更易遭受贫穷威胁,易受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减少贫困意味着孩子可以获得相对更好的营养与教育。

(4)确保每个孩子的权利都得以实现,为社会作贡献。建立以政府为主体,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积极长期参与、公平稳定、可持续救助支持体系。确保儿童免遭歧视和虐待,确保每位儿童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发挥。

(5)保障救助延续至成年,不仅完成义务教育,还能保障孩子可学到一技之长,有条件进入大学、高中 (中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孩子都能获得学习发展机会。只有孩子能独立于社会,自立于社会谋生发展,救助目的才体现为基本成功。

 

三、主要贡献

首先,研究对象中除了一般意义的艾滋孤儿外,还包含了因各种原因隐瞒身份的该类特殊群体,同时还涉及我国边境地区日益增加的因非法跨境婚姻导致的无国籍艾滋孤儿。由于受艾滋病的影响,艾滋孤儿面临多重边缘化;因家庭变故导致其经济困难致生活无助或营养不良,甚至觉得生活无望而感到绝望;可能遭遇歧视,面临辍学与失学风险,心灵承受巨大压力;在边境或边远地区的孩子面临地域劣势,如因硬件缺乏致安置难持续,救助不及时或被人忽视,或因救助成本高而遭弃;资源获取单一,关怀方可能没有站在需求方角度思考,所受影响与普通孤儿相比呈明显弱势。

 

其次,救助分类与预算。救助艾滋孤儿不一定顺利,不是实施救助就一定能实现预期目标。艾滋孤儿与一般意义救助有着本质区别:一方面,被救助者很想及时获得更多帮助;另一方面,又担心泄露身份遭人歧视,受助家庭或孩子认为接受救助后会暴露其隐私及家庭状况,在接受与不接受救助上纠结、矛盾,担心泄露身份后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最后不得不选择隐藏身份放弃救助。边境民族地区更是如此。由于受传统淳朴民俗文化等影响,后果严重者可能将整个家庭排斥在族群外,甚至将他们赶出村子。研究提出应实施分类救助与救助预算,研究视角较为新颖。

 

最后,关注关怀方与被关怀方。救助艾滋孤儿不仅艾滋家庭或艾滋孤儿有顾虑,救助者也可能不被一些人理解,他们不愿意接受救助艾滋病及艾滋孤儿的人为交往对象,担心与艾滋感染者或孩子接触后会被传染,故有些有经验的项目援助者在持续性推行此类项目中很困难。同时在实施艾滋孤儿救助项目中,有些地方政府也担心 (不仅体现在经济欠发达边境地区,在经济较富裕的地区也有类似状况)得到此类救助越多越不利于当地发展。某些官员甚至还认为,地方政府对艾滋病工作越频繁积极,越影响地方形象、影响招商引资与地方经济发展。研究提出,让更多人了解艾滋孤儿的生存现状,让更多力量 (包括地方官员)及时有效地救助该群体,可以充分体现社会经济发展中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也符合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作者简介

 

晏月平,女,法学博士,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社会学、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社会学、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际合作与多项省级科研项目,在 《人口研究》《人口与发展》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著2部。

 

廖炼忠,男,湖南安化人,毕业于云南大学并获行政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云南大学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行政管理和高等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先后出版专著2部,在 《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思想战线》《学术探索》等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