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基于学科建构的回顾与展望》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6434
发布时间:2019-07-15

《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基于学科

 建构的回顾与展望》简介

 林文勋 罗 群 潘先林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疆,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节点,同时也是国家稳定发展、西南国防巩固的重要因素。九十多年来,由于区位的因素,云南大学一直是中国边疆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调研咨询报告,积累了丰富的资料、经验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在国家有关西南边疆重大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受到国际学术界的肯定与重视。

 

《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基于学科建构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发表于中国社科院主管的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3期,系统地梳理了九十多年来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研究,总结成就,讨论不足,分析特点,展望未来。是有关云南大学 “中国边疆学学科建构与发展的标志性论文,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主要内容概要、价值、意义及创新

 

本文共分为三大部分,即 “九十多年来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研究”“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研究的特点” “新形势下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的发展与建设计划,系统地阐述了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的研究及其学科的建构与展望。

 

第一部分:回溯了九十多年来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的发展历程。

 

以时间为序,本部分通过对私立东陆大学筹设滇边调查部,方国瑜参加中英会勘滇缅南段未定界,方国瑜、凌纯声等创办 《西南边疆》杂志,顾颉刚与云南版 《益世报·边疆周刊》,吴文藻的云南经历与 “边政学的提出, “国立云南大学成立西南文化研究室,私立五华文理学院建立 “边疆文化学系,江应代表民族学、人类学界阐述 “西南学,云南大学参加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云南大学承担 《中国历史地图集》西南部分的编绘工作,云南大学组建西南边疆民族历史研究所,西南古籍研究所建立,建立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大力提倡和开展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等历史过程的梳理,总结强调:九十多年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云南大学在中国西南边疆史地、开发、政区、社会、文化、经济、民族与考古、历代治边思想与治边政策、中国西南边疆研究的学术史、西方中国西南边疆研究的学术史、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关系研究、南亚东南亚研究、边疆学学科体系研究等方面已取得的突出成绩,形成了优良的学风,凝练了明确的学科方向。

 

第二部分:总结了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研究的特点。

(1)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研究,始终与国家重大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紧密结合,为维护国家统一、边疆安全和民族团结服务。

(2)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研究,始终与云南省的社会发展、沿边开发等紧密结合,为地方建设、边防巩固服务。

(3)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研究,无论是边政学、边疆史地研究,还是中国边疆学的构筑,甚至是边疆文化学系的建立、西南学的提出等,始终勇于探索,在全国树立起学科建设与探索的大旗,居于国内先进地位。

 

(4)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研究,内容丰富,视野开阔,范围宽广,参与学科多,始终重视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强调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

(5)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研究,始终重视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推进。

(6)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研究,学术传承清晰,代代相传,从未中断,表现出了深厚的学术传统。

 

第三部分:新形势下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的发展与建设计划。

21世纪初,云南大学提出建设中国边疆学学科,目标是将云南大学建成全国重要的中国边疆问题研究的高水平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将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计划围绕以下主要方向重点开展研究:中国边疆学理论、边政理论与实践、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边疆经济开发与对外经济合作、中国西南边疆问题研究等。

 

综观全文,逻辑严密,思路清晰,资料翔实,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新见迭出,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突出表现在:一是站在学科发展的高度,首次对云南大学 “中国边疆学学科发展与建构进行全面梳理,对代表人物、学术源流、学术观点、学术机构等进行史论结合的介绍与探讨;二是对长期以来云南大学围绕西南边疆研究的学术史进行回顾,收集大量资料和文献,进行深入发掘和爬梳,从学术史的层面宏富和完善了学术研究与学科发展;三是强调学科建设的现实意义,紧密结合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抓住 “走出去战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工程,将云南大学的中国边疆学建设融入 “一带一路倡议及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之中,主动服务于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

 

二、社会影响、摘引及转载情况

 

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滇学研究基地重点项目 “滇学通论(项目批准号:JD2010ZD05)、二十世纪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述论(项目批准号:JD2011ZD05)、滇学研究体系构建研究(项目批准号:JD2014ZD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发表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 3期。

 

成果集中反映了近年来云南大学在中国边疆研究和中国边疆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成绩,对于巩固和提升云南大学边疆问题研究的水平与实力、增进与国内外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进一步确立云南大学中国边疆学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在推动中国边疆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正如林文勋教授所说: “从传统的边疆史地研究到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绝不只是研究范围的扩大和研究内容的增加,而是一种研究视野的转变和研究方式的创新。学界有专家评论道: “云南大学已初步在全国树立起了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大旗。

 

 

作者简介

 

 

林文勋,男,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务院第七届历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宣部 “四个一批人才,国家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哲学社会科学)。兼任云南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学科规划办主任、云南省高等院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云南省青联委员、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史学会古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史学会副会长、云南省历史学会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和唐宋史、中国乡村社会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出版 《唐宋社会变革论纲》《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等学术专著近20部。在 《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编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云南大学地方经济史研究丛书》《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等丛书。曾入选云南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获教育部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奖章和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获教育部霍英东基金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罗群,女,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兼任中国现代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云南省历史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西南边疆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 “南方丝绸之路研究”“‘云南通志馆征集各县资料及各县地志资料整理与研究”“晚清时期清廷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二十世纪的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综论” “近代云南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及转型” “云南货币史” “云南经济发展史等。出版专著 《近代云南商人与商人资本》《云南经济发展史》《话说滇商》《王炽与晚清云南商业社会》等,在 《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历史教学》《思想战线》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潘先林,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教授,西南古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族史教研室主任,云南地方史研究室主任,中国边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云南省国学研究会理事、云南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民族史、西南边疆史、云南地方文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 《民国云南彝族统治集团研究》《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论稿》《天南电光———辛亥革命在云南》等著作,在 《民族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历史教学》《思想战线》《贵州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研究成果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3年,获云南大学伍达观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杰出奖。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