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西方人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学术史》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6814
发布时间:2019-07-15

《西方人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学术史》简介

 沈海梅

 

 

 一、内容摘要

 

因西藏以及中印关系的历史问题,作为在西方学术领域重要区域研究的喜马拉雅人类学研究尚较少被中国学者关注,随着国家 “一带一路倡议的出台,喜马拉雅将成为中国一个新的学术高地。本文对西方人类学领域中的喜马拉雅研究进行了梳理,指出人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东方学的研究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欧洲观察者的 “结构功能时代,以及 20世纪 80年代至今的多元化、多主题的学术史历程,留下许多重要的学术遗产。

 

二、主要创新点或特点

 

喜马拉雅区域跨越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多国边界,以其生态、族群和人类文化多样性而闻名于世,因而自18世纪以来就成为欧美民族学关注和进行研究的重要区域。中国民族学界对喜马拉雅区域学术史的梳理不足,与欧美国家喜马拉雅研究取得的学术成果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喜马拉雅区域相关专业基础信息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学者进入该区域进行田野研究,从而难以为国家战略提供学术支撑,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与喜马拉雅区域国家间正常的学术交流,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中国藏学研究的进步。

 

梳理喜马拉雅区域学术史,有助于提升中国学者在国际藏学及喜马拉雅研究领域的话语权。喜马拉雅区域目前在国家战略中的特殊重要性与我国学界对该区域学术研究的滞后性,充分体现了成果的学术价值和服务国家战略的基础研究作用。

 

二百余年的喜马拉雅学术史在藏传佛教梵文搜集整理研究中,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反思东方学、殖民主义、文化霸权,多元文化主义对人类精神引领等方面留下丰富的学术遗产,本文首次系统地梳理了西方民族学/人类学领域的喜马拉雅研究学术成果,拓展了中国民族学学科对中国藏区周边国家和区域的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与现状的认识,增强了中国民族学界与喜马拉雅区域国家间的学术交流,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 “一带一路 “巴经济文化走廊发展战略。

 

本文发表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8期。本文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先后被比较权威的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第6期)学术评述栏目全文摘录,被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 12期)学人与学林栏目全文摘录。

 

本文发表后被四川大学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的国际项目数字喜马拉雅收录。被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研究、重庆大学 “人类学微刊民族微天下等多家微信平台推送,在微信群中被广泛转发,受到学术界、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作者简介

 

 

沈海梅,女,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会女性人类学分会秘书长,中国民族学会、中国人类学学会理事,云南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英国剑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高级访问学者。在中国边疆妇女社会史、社会性别与族群性、女性主义人类学、社会人类学 (性别、宗教、艾滋病社会控制、跨国移民等主题)、云南地方史的历史人类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出版人类学研究专著 《中间地带:西南中国的社会性别、族性与认同》(商务印书馆,2012)、历史学专著 《明清云南妇女生活研究》(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主编 《医学人类学视野下的毒品、艾滋病与边疆社会》《民族学评论》等论文集多部,在 《民族研究》、CAJ等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40篇。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