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简介
来源:三等奖
访问量:5988
发布时间:2019-07-16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 《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简介

 秦 莹 李伯川

 

 

作为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学者,秦莹教授先有 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专著问世,这部作品为她赢得了广泛声誉。除却这个身份外,她还是一位资深的少数民族科技史研究学者,与同事李伯川合作,作为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傣族传统灌溉技术的保护与开发项目的子课题成果 《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变迁》暌违十年,与读者见面。这中间凝聚着学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执着追求的信念,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诺千金的承诺,是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成果。

 

本书以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为考察的中心,采用史学梳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反思了西双版纳傣族水利灌溉从 “板闷制 “库渠制这一史存的价值。本书首先梳理了历史上的傣族稻作文化与传统灌溉制度的关系,正是傣族质朴科学的水利思想使人们充分认识到水与稻作及其民族生存甚至族群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保留发展出一套适合傣族稻作发展的水利灌溉制度。其次,本书重点从运行机制、支撑制度梳理了历史上的 “板闷制运行,分析总结了 “板闷制所具有的民族性、历史性的特点,高扬了 “拨多拨坑”“澜召领召” “哈滚 “甘勐的价值取向。再次,本书梳理了从 “板闷制 “库渠制的历史过程,重点分析了 “库渠制的运行机制,这种制度的出现与国家政治管理制度、土地分配制度等相关,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利用现代水利技术筑塘建坝建立现代库渠制的开始,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西双版纳傣族的农业灌溉才从前现代走向了现代。最后,本书肯定了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现代价值,特别重申了傣族的这一灌溉制度与傣族民众的宗教信仰有关这一价值,无疑揭示了要建立现代库渠制,分配水资源时必须考虑到这一传统的文化因素,做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适。


在对待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灌溉制度上,本书并未一味高扬其全部价值,而是分析批判之后,充分认识到其现代价值。对现代科技与现代管理方式下的 “库渠制也并非一味厚今薄古,在实践田野调查之后,主张根据地形地貌、人口多寡、文化共识及古村落保护等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在某些地区保留 “板闷制,同时通过申请农业遗产、农业观光等现代旅游,通过建立传统农业保护区的方式对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农业灌溉进行保护与开发。

 

本书的创新就在于 “从傣族水利灌溉制度的现代转型中,发现传统 ‘板闷制 ‘库渠制比较的特质,给予 ‘板闷制这种传统的农业稻作文化遗产以深度的理解,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寻求保护傣族传统灌溉制度的价值与意义,并在探索中找寻与现代西双版纳稻作文化相适应的开发模式,最终体现在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科学发展观

 

从贡献上看,本书填补了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灌溉制度研究的一个史学空白

 

 

作者简介

 

 

秦莹,陕西西安人,民族学博士,云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史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少数民族科学技术史研究、公开发表论文 100余篇,主要著作有 跳菜”———南涧彝族的飨宴礼仪》《中国饮食娱乐史》(合著)、《德宏阿昌族民间科学技术》等10余部。

 

李伯川,云南曲靖人,哲学硕士,云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科学哲学 (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学、科学技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参研课题20余项,主要著作有 《农业合作组织与发展》(合著)、《科学技术史理论问题及相关问题研究》(主编)、《云南农业科学技术史研究》(主编)、《云南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研究》(副主编)等。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