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西 “象思维”与 “形思维”的民族特征 ———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6060
发布时间:2019-07-19

中西 “象思维 “形思维的民族特征

 ———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简介

 吴登云

 

 

一、主要内容

 

近百年来,为 “治疗中国文论的 “失语症,不断兴起了关于中国文论和美学的 “体系构建的探索热潮。本书立足于古代话语语境,从 “思维方式的视角,把中国古代以 “为核心的 “象思维体系与西方古代以 “为核心的 “形思维体系作为比较研究内容,具体展开了关于中西古代生命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悲剧审美等四个维度的比较和阐述。全书主要内容分两部分:上编为 “中国古代审美思维体系,主要阐述中国古代的 “观念的形成、哲学 “易象 “论、诗学 “意象理论的形成、 “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境界说关于 “意境的反思,以中国古代思维发展主线及其转换环节,构建了 “象思维体系。下编为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主要是中西审美思维体系进行 “四维比较和阐述:一是从 “万物有生 “万物有灵宇宙观入手,对中西古代关于 “情性论与 “灵魂观的生命审美的思维进行比较;二是从 “文化和 “对立观入手,对中西古代 “中和观与 “和谐论的社会审美的思维进行比较;三是从 “人本 “神本哲学观入手,对中西 “物感 “模仿的艺术审美的思维进行比较;四是从 “悲情苦境和 “冲突审美观入手,对中西古代 “悲情观与 “悲剧观的悲剧审美的思维进行比较。通过 “四维比较,分别呈现了中西 “象思维 “形思维的民族特征。


 二、主要创新

   自 20世纪中期以来,关于构建 “中国美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有诗无学”“有美无学”“没有体系”“缺乏逻辑”“缺乏理性”“非科学性等民族虚无主义的蔓延,以西方话语、西方思维、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古代美学和文论的现象日益浮躁,先后出现了 “多元化的美学热点,提出了许多新的美学理论构架,西方术语、西方话语、西方思维不断成为当代中国哲学、文论、美学的理论范式和话语标准,中国文化的边缘化和 “遮蔽现象至 80年代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可谓 “除却洋腔非话语,离开洋调不能言。至 90年代,学术界关于西化的反思以一种 “共鸣式的呐喊,为中国当代文论和美学的研究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在反思 “失语症的同时,关于中国文论话语的 “重建”和 “转换等各种理论和主张不断呈现多元化的理论状态,但尚未涌现出能够被学术理论界一致公认的理论范式,中国当代文论建设始终处于 “摇摆” “动荡”“离散的困境和危机之中,失语、失根、失体 “三失并存,构成了中国当代文论和美学的病态特征。

 

建立中国文论和美学的 “话语体系必须首先寻求中国美学的核心精神、灵魂特质与生态脉络,以此来呈现中国美学固有的文化本质、生命特质和生态价值。这就应该在中、西古代审美思维体系的比较和鉴别中来认识。宗白华说过:


我以为中国将来的文化决不是把欧美文化搬来了就成功,而是 “借些西洋的血脉和精神来使我们的病体复苏,从而 “发挥中国民族文化的 ‘个性’”

 

因此,本书最根本的特点是:试图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思路和话语方式,立足于原始话语语境,在中西比较研究中诉求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的文化精神体系、审美思维体系和理论话语体系,发掘中西 “嫁接点和古今生长点,为汲取能够 “使我们病体复苏的血脉和精神,为推进 “民族性与国际性相融、学科化与科学化一体的 “当代形态的体系构建寻找基本思路,这正是中国当代文论和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

 

三、主要贡献


 构建了体现 “文化自信的中国古代审美思维体系

 

本书突破以往关于中国文论和美学 “非体系”“非逻辑等民族文化自卑意识,以 “审美思维体系为基本视点,寻 “源头而理 “线索,从 “历史中的经典去发现 “经典中的历史,顺着历史的必然性去探究审美思维的精神灵魂,按照生态逻辑去探讨文论中的生命价值,构建了以 “为核心范畴、以为核心精神的中国古代审美思维体系:中国古代的审美范畴体系以 “中和”“意象”“情性为三个基本范畴,分别形成了以 “中和为核心范畴的社会审美的思维体系,以 “意象为核心范畴的艺术审美的思维体系,以 “情性为核心范畴的生命审美的思维体系,构成了 “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与交叉的范畴体系,共同体现我国古代的 “象思维体系及其审美思维方式


 寻求到了全新的中西文化比较 “视点

 

本书突破了以往中西比较散、乱、偏等研究现状,寻求到以 “象思维形思维为核心的审美思维方式,通过体现中西审美思维体系差别中最基本的情性论与 “灵魂观、中和观与 “和谐论、物感论与 “模仿说、悲情观与 “悲剧论为基本点,分别对中西古代生命审美、社会审美、艺术审美、悲剧审美 “四维度的思维方式进行比较阐述,以全新思维探寻中西文论和美学固有的精神构架和体系特征。本书所呈现的体系构架、研究视角和思维理念,对于寻求当代文论和美学的精神构架、灵魂线索和体系范式,推进 “当代体系建设转换视角、调整思路、改进话语方式、正确处理中西关系等,具有深远的启示价值。

 

3体现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系列思想理论和观点

 

长期以来,关于中西古代文论和美学有关范畴、术语、思想、理论的误读误解、误写误传、穿凿附会等现象较为遍, “六经注我的所谓 “创造性误读和 “功利性误读,潜在地支配着 “从众和崇尚 “权威话语 “习性心里。因此,本书中关于 “宏观的基本观点阐述和众多 “微观的范畴和理论见解,对于引导当代青年学人逐步树立 “我注六经、探索 “真性的学术精神,具有普遍的思维 “导向价值。

4为当代文化传承和文化建设提供了系统思路和资源

 

随着全球军事实力竞争、经济实力竞争、科技实力竞争的不断加剧,文化实力的竞争日益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当代文化体系建设的背景下,本书以其内容丰富、体系庞大、视角独特、思路全新的中西审美思维体系展现,对于帮助 “文化断代百年来的当代国人尤其是学人,系统而深入地理解、认识和把握中西审美文化的本质和民族文化精神,并通过 “本真文化的教育、传承和引导,矫正各种偏激意识,自觉回归科学的审美理念和思维方式,提升国民的民族自信意识、价值观念和生存境界,推进健康文化的繁荣等,具有广泛的文化承传与社会实用价值。

5为高校文艺学与美学的学科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等提供系统资源本书体现了 “学科交叉性 “理论相互渗透的理论价值,对于文艺学和美学学科建设、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及相关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具有多侧面的支撑价值。



 

作者简介

 

 

吴登云,壮族,1959年生于云南会泽,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曲靖师范学院三级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2010年曾应邀到台湾屏东大学讲学3个月。曾获 “云南省优秀教师称号,曾先后获省、市级科技奖,多次获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市 (厅)科研课题多项。著有学术专著 《中国古代审美学》和 《中西古代审美思维比较研究》,曾担任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现当代文学》(上、下)副主编、吉林教育出版社 《教师技能训练教程》副主编,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概论》。先后发表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