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 ———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6625
发布时间:2019-07-19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

 ——— 《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简介

 刘 坚

 

 

一、内容摘要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经过世代努力和发挥聪明才智创造的宝贵财富。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在遭受 “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古老、多样、质朴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正面临着被边缘化———逐渐萎缩甚至消失的危险。因此,如何保护好、传承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已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同时,也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

 

当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传承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由封闭向开放、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和整体转型的重要时期。面对文化的延续性与突变性问题,本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角,立足云南,通过历史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建构了一个科学合理的、符合云南实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的多因子理论分析模型及传承策略,并依据该模型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些符合云南实际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及路径,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论,为深入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 “化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实践路径;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现代体育文化,更好地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相关资源提供有益的借鉴。

 

根据自组织理论,成果从经济、政治与文化三种活动的结合看待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可以把发展至今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划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历史阶段:即前市场模式、过渡模式、理想模式。研究中发现,云南省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还处于过渡时期或处于 “他组织造成的 “无序 “自无序状态。

 

研究成果表明,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巨型混合文化圈。它至少是由15个少数民族或更多一些群体的独立文化圈交织而成的。分属于采集、农业、牧业两大传统产业文化圈中,同时还分别交叉在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和道教文化、本土宗教的四个信仰文化圈中。

 

研究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宗教信仰的意义体系为针,以时间顺序为线,以民俗节日仪式及偶然性的婚丧嫁娶仪式为节点的自衍文化链结构,包含了集娱乐、教育、经济、认同、调控、心理慰藉、健身等的意义体系。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长期的民族迁徙和历史发展,形成云南民族传统体育圈层结构,这一结构由五个单元构成,即滇西北、滇东北、滇西南、滇东南和滇池洱海地区。在这五个单元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以彝、白、汉三民族为核心和主干的五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

 

本研究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策略可以包括8个原则 (即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活态性原则、自觉性原则、原真性原则、独特性原则、发展性传承原则和适度开发原则);2个操作步骤 (即普查 [排查、抽样、实录、相关实物取证]和评估 [时空性、独特性、完整性、濒危性]);4种传承路径(即现代体育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资料库与信息库和生活性保护 [生态保护区与生态旅游])。其中,政府的导向与知识主体全程参与加之村民的文化自觉意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前提;其次,把地理自然环境和特色文化链作为同一个生态系统来保护与发展,或基于GIS的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也是一条可行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路径。

 

二、主要创新

 

该成果以全新的学术视野与教育理念,把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融入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去,针对阻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难题,以马克思哲学的生活论为理论支点,辅以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经济学相关理论,从 “非遗的视角,辩证地分析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率先在国内学术界提出可以把发展至今云南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划分为三种类型或三个历史阶段:即前市场模式、过渡模式、理想模式阶段。

 

成果从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多学科视角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巨型混合文化圈,它至少是由15个少数民族或更多一些群体的独立文化圈交织而成的;分属于采集、农业、牧业两大传统产业文化圈中;同时还分别交叉在伊斯兰教文化、藏传佛教和道教文化、本土宗教的四个信仰文化圈中。为深入开展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主要贡献

 

本研究针对云南省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存在的盲目性、机械性、片面性和近利性以及受全球一体化冲击,外来文化侵蚀、人的理念缺失、价值认同变异、生态环境失范、传承人的生存失范和自身文化的脆弱等问题,从文化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视角去诊断和透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过程中的失范,揭示其本质,成果价值表现四个方面在:

 

一是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话语平台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科学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了其发展现状和形成内因;

 

二是破解了影响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制约因素;

 

三是建构了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路径的模型,并形成了科学有效的传承策略;

 

四是依据 “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特色鲜明的成果推广模式 (即 “五推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科体系,拓展了该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内涵,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创建了新的增长点,为进一步做好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方法、路径和经验。

 

 

作者简介

 

 

刘坚,博士,云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六届国家级教学名师,第二届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首届云岭英才激励人才,云岭高层次人才,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得者,现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云南省专业学位专家委员会(体育)委员召集人和云南省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办体育学科评议函评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函评专家,中组部万人计划函评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函评专家等职。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 (含著作、教材)近100篇(部);获国家级、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50余项。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