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张志远:深入挖掘“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价值
来源:
访问量:541
发布时间:2024-01-23
2023年9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全球首个茶文化世界遗产,也是中国第57项、云南第6项世界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各民族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特定的自然环境、特殊的人文环境中形成的宝贵财富,体现了尊重自然、保护山林的朴素生态伦理思想,蕴含着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传统农耕知识体系,承载着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多民族社会治理理念,生动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是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的重要成果。要加强后续保护和管理,更好推动遗产保护融入现代生活。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由5片古茶林、9个古村寨、3片分隔防护林构成。公元10世纪以来,布朗族先民发现和认识野生茶树,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与傣族等民族的先民一起,探索出“林下茶”种植技术,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生动展现了中国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彰显了中国在世界茶叶起源、种植、贸易和茶文化传播领域的主导地位。

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充分尊重当地气候条件、地形特征和动植物种群,实现了对文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以及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展现了山地环境下布朗族、傣族等民族对自然资源互补性利用的独创传统。遗产构成要素中的村寨与传统民居建筑在选址、格局和建筑风格方面,也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可以说,“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云南历史文化、民族文化、茶文化、边地文化、生态文化的集中体现。
普洱茶历史悠久,布朗族、哈尼族、拉祜族等民族种茶的历史已有上千年。普洱茶种植范围广,涉及西双版纳、普洱、临沧等云南15个州市、110个县,种茶、制茶、运茶、品茶成为云南各族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茶叶种植、手工技艺、建筑风格、饮食服饰等传统,各具特色、五彩纷呈。要深入挖掘“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价值,加大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力度。
推进茶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要保护好“山共林、林生茶、茶绕村”的自然景观,挖掘“林茶共生、人茶共荣”的生态理念,弘扬普洱茶茶艺、茶礼等茶文化,构建以茶带旅、以旅兴茶、茶旅共荣的产业发展格局。办好茶博会、国际茶王节、贡茶文化节等活动,彰显普洱茶文化的时代价值。
讲好“三交”故事。茶马古道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商贸通道、文化通道,促进沿线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巩固和发展了共同的生活空间、共同的经济活动、共同的价值追求、共同的文化生活。要以茶文化和茶马古道为载体,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茶马古道因茶而生,分三路途经川藏、滇藏及青藏等地区,沿途崇山峻岭、山高谷深。汉、傣、哈尼、布朗、白、回、彝、纳西、藏等20多个民族参与马帮运输,经过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运送茶叶、盐巴等生活必需品。各民族在茶马古道上团结协作,彰显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精神追求。要加强遗产资源整体保护,挖掘茶马古道作为茶马贸易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民族交融之路的深厚内涵,弘扬先辈开辟茶马古道的闯劲、韧劲和干劲,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教授)
转自:中国民族报.理论周刊.2024年1月9日第6版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