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谭鑫:巩固提升石漠化治理成效
来源:
访问量:437
发布时间:2024-01-24

巩固提升石漠化治理成效

把石漠化治理作为重要抓手,努力守护好、维系好、充实好云南的“绿”和“美”

谭鑫

云南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石漠化危害程度最深、治理难度最大的省区之一。云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石漠化防治工作,治理区土地利用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不断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石漠化防治成效显著,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大力推进绿美云南建设过程中,应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以“增绿提质”为主线,把石漠化治理作为重要抓手,努力守护好、维系好、充实好云南的“绿”和“美”。

石漠化治理亟须突破的问题

在围绕绿美云南建设开展的课题调研中发现,云南省石漠化治理还存在几个方面的瓶颈。一是综合治理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云南省纳入监测的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有342.97万公顷,极易演变为石漠化;已治理的石漠化土地如果不进行成果巩固,也极易逆转。二是治理投入力度不够。2021年国家不再设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专项后,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专项中对石漠化治理的支持有限,无法满足长期治理需求。三是石漠化防治机制不健全。石漠化治理涉及到发展改革、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气象、环保等多个部门,目前石漠化治理统一协调的机制不健全,各部门之间合力不足。五是生态产品价值挖掘不够。当前云南的生态产品在价值实现过程中面临着生产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不足、销售渠道不畅等问题,生态产品的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提升治理经验总结。要注重基于实践对云南石漠化防治模式与理论的总结与提炼。如:西畴县“六子登科”的石漠化治理与绿色发展体系,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山顶戴帽子”——三十春秋铸就丰美绿洲和“山脚搭台子”——垒石筑埂建设“石漠梯田”,就是践行了整体系统观;“山腰系带子”——林农旅融合,保生态促增收,要求我们抓好“石漠荒山”到“绿水青山”的转化,就是践行了绿色发展观;“平地铺毯子”——集中发展打造绿色产业链,就是践行了全民行动观;“入户建池子”——全力攻坚用能用水难题和“村庄移位子”——易地搬迁再建幸福家园,就是践行了生态民生观。云南其他地区也应把石漠化防治经验总结出来,围绕绿美云南建设,加快实践和理论的探索创新。

拓展资金渠道。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健全环境保护税征收使用机制,把石漠化地区治理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事业经费及其他经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年度预算及投资计划,确保财政资金投入与石漠化防治攻坚任务相匹配。二是统筹协调石漠化地区重点建设项目投资渠道。建立以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投融资机制。优化投资结构,强化综合预算管理,发挥投资效益。三是加大石漠化地区资金补助和激励的力度。围绕石漠化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污染物减排、黑臭水体整治、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环境风险防范、农村环境清洁等重点领域,推动有重大示范带动效益、操作性强的重点工程建设。四是构建石漠化治理的投融资体系。在石漠化治理的过程中,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撬动民间资本向石漠化治理领域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石漠化投融资体系。

加快生态产业发展。一是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绿色经济产业作为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措施,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双丰收。二是大力发展核桃、柚子、坚果等生态产业,把冬瓜树等作为水源涵养林,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让石漠荒山绿起来,同时向市场提供林果、木材产品,实现生态良性循环。

加大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一是注重石漠化地区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石漠化地区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二是推广多元的资源定价回报机制。改变过去对石漠化资源以征收、租赁为主的流转形式,推广租赁、赎买、合股、托管等多种形式组合的石漠化资源流转方式,通过“基本收益+股权分红+劳务参与”,实现石漠化资源回报分配合理化。

加大生态产品价值挖掘。立足各地资源禀赋,打造区域品牌,充分利用国家石漠公园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加大产品开发力度,提升加工品质和营销力度,让云南的生态产品变为高附加值商品。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主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