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陈红平:扎实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
来源:
访问量:379
发布时间:2024-03-25

陈红平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扎实推动学校思政课建设,发挥“关键课程”的关键作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培养造就大批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着力加强学院建设、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横向衔接。“学院—学科—课程”横向衔接就是要打通马院、马学科、思政课的内在关联。思政课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核心建设任务,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优做强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健康发展,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支撑作用。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人才支撑。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提供优质生源。二是学理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凸显战略性和统领性,强化学理阐释,为思政课提供深厚的学术支撑。三是资源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既要重视科研成果,也要重视教研成果,鼓励产出更多精品力作。

不断注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纵向贯通。推进和深化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合作,形成合力。一方面,思政课的学习效果和家长、家庭、家风的作用密切相关,要注重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向同行, 才能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另一方面,思政课的建设成效与社会教育息息相关。思政课“讲道理”不仅要在学校课堂中讲,还要在社会大课堂中讲。鲜活的思政课素材,正是亿万中国人已经书写和正在书写的时代篇章,只有善用鲜活的思政课素材,利用一切有益的育人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统筹推进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个体特征、认知基础、思维能力等存在较大差异,思政课建设要前后贯通、守正创新、循序渐进。前后贯通,是指大中小学各学段思政课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师资培养、考核评价等要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完善的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守正创新,体现了思政课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辩证统一。“守正”即课程教学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把握好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根脉;“创新”即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基于教育教学规律的形式和策略创新,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循序渐进,是指要了解和尊重不同学段学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在“知、情、意、行”各环节中梯次递进讲好思政课。

协同创新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叙事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讲深讲透讲活”不是一种或几种具体的方法,而是方法运用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原则,这就需要创新思政课讲道理的方式方法,构建思政课讲道理的叙事话语。宏大叙事关照叙事图景及其逻辑框架,细节叙事具有哲学观念和美学追求的双重意蕴。思政课教学应将宏大叙事与细节叙事结合起来,在教学话语体系转换中,注重叙事方式创新,关注细节,宏微并举。既有故事和叙述,也有视角和反思,以学术讲政治,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持续营造办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加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持续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浓厚氛围。一是全党全社会要“齐心”办好思政课。切实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思政课建设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将思政课建设的工作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教师要“用心”讲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要有敬畏之心,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思政课。三是学生要“上心”学好思政课。青少年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为自己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在认同中付诸实践,以小我奉献大我。

(作者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