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澜沧江畔编钟响
来源:
访问量:9901
发布时间:2017-10-23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更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谓之《青铜》。

从昌宁出土和传世的大量青铜器可见,古老的铸造技术在远古哀牢国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一个充满传说的时代过去,它创造的青铜器却依然还在昌宁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走进云南省保山市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组(4件)精美的战国时期的青铜乐器---编钟,这组编钟组合较大、制工精良,使观者无不感到震撼。这组沉睡千年的古乐器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

时间追溯到1992年9月的一天,在澜沧江畔的昌宁县漭水乡。漭水村大门队社员王德胜等7人吃过早饭,相约来到打挂坟山开挖茶地。挖着挖着,挖到地表土1米深处的浅黄色土壤时,王德胜首先发现1件疑似铜绿色的物件,并随口喊了一声:《挖到东西了!》其余人员随即放下手中锄头,应声而至。当他们看到铜绿色的物件时,其中一人说:《这里可能是墓地,埋的应该是文物,大家先过来把它挖出来吧!》王德胜接着说:《因为是地下文物,大家要小心点,别把文物弄坏了。》然后进行分工,有的在现场继续挖,有的回家取起子、铁铲等工具。两个多小时后,4件铜绿色的器物(编钟)轮廓呈现在众人面前,大家小心翼翼的用起子等小型工具慢慢扒开周围泥土,生怕一不小心弄坏了,直到将该编钟完全掘出。这批编钟,最后由挖掘者们交给了县文物管理所。出土的4件编钟后经文物部门鉴定,时代为战国时期。101号编钟保存完整,蛇纹,为国家二级文物;重5.02千克,通高45厘米,扣高6.5厘米。102号编钟保存完整,云雷纹,为国家二级文物;重1.95千克,通高33厘米,宽8.2厘米。103号编钟扣残缺,龙纹,为国家三级文物;重1.35千克,通高21.3厘米,宽8.5厘米。104号编钟保存完整,虎纹,为国家二级文物;重0.9千克,通高28.5厘米,扣高7.5厘米。

无独有偶。昌宁境内尚有多地出土编钟hellip;hellip;

1964年3月10日,昌宁县达丙区上达丙社员王国良等4人吃过早饭,相约来到县城东北大横山开挖茶地。挖到铜鼓两具,其中一具内装有编钟6件。

2012年10月至2013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保山市博物馆、保山市文物管理所、昌宁县文物管理所等单位,对位于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委会漆树坡小组东南侧的大甸山墓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地西北距昌宁县城3公里,海拔1643米,发掘面积5000余平方米,有效发掘面积2500余平方米,清理各类墓葬198座,其中,竖穴土坑墓174座,土洞墓23座,瓮棺墓1座,出土随葬品268件(套)。随葬品按质地可分为石器、陶器、青铜器、铜铁合制品、铁器、琥珀、海贝、麻织品、竹藤等,以青铜器为大宗。青铜器数量较大,类型多样,按器物功能可分铜弯刀(含人面纹弯刀)、铜扣饰、铜镯、铜矛、铜剑、铜钺、铜钏、铜盒、铜镦、铜斧、铜凿、铜牛角、铜象牙、铜盖、铜器座、铜指护、带铃铜环、铜钟、铜铃等。其中,出土铜钟3件(1件完好,2件残缺),残缺器物中1件残破严重,仅存钟内铜舍,小铃铛,残长4.8厘米、残宽2.1厘米;1件残损严重,整体为稍宽的圆环,四周挂有小铃铛,长13.2厘米、高6.3厘米。

 


 

 

 

这批编钟打开了一扇研究青铜文化和远古历史的大门。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墓地隐藏着一个惊天之谜:这里正是存世400多年的古哀牢国封地,正是梦幻般张扬浪漫的哀牢文化发祥地之一。编钟虽埋在地下两千多年,但依然音色优美,音质纯正。

编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宫廷打击乐器,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也是历代帝王礼事、宴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庙堂之乐》。其使用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到西汉中晚期,大致相当于哀牢国存续期。因为编钟对青铜铸造技术要求甚高,而特定的乐音又对每件编钟的形制、大小、高低、厚薄及合金配比等有着特殊的规定性,稍有差迟都将影响其音频、音质和音响效果。编钟的大量出现,表明哀牢人不仅掌握了较高的铸造工艺,而且还懂得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并在测音、试音及演奏上也有了相当水平。这里《宜五谷蚕桑》,工艺特产是桐华布和兰干细布,就是优质苎麻细布,其华美有如丝织品中的彩色大花绫锦;桐华布则是用木棉织成的布。这两种布产于哀牢,经蜀贾转手贩运,被张骞误称为《蜀布》,秦汉之际就已远销南亚和中东。

中国上古音乐中,以编钟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成为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从北到南,从西周到春秋战国,编钟留下了一条完美的音乐发展的轨迹。云南迄今共出土以《滇王编钟》为代表的编钟36件(现存30件),其中属古哀牢地的昌宁一县就出土了13件之多。1964年,昌宁县右甸坝东大横山首次出土置于一铜鼓中的编钟6件;1992年该县漭水坝西打挂坟山又挖出按大小递次排列着的编钟4件hellip;hellip;这些编钟虽久经沉埋,但出土后完好如初,色泽鲜明,纹饰清晰,音质宏亮,音列井然,并有双音钟(侧敲可得双音)。它那富有穿透力的音色,气势磅礴的钟声,让我们跨越时空,梦回远古,仿佛置身于两千多年前哀牢王神秘的庙堂之上。金声玉振,上古庙堂音乐的穆穆皇皇,使我们感受到《琴瑟和鸣,黄钟大吕》的艺术魅力。

据专家对比考证,从纹饰上看,引人注目的《滇王编钟》的面、侧均有两两对称的蜿蜒龙纹8条,近钟口处有绳纹夹云纹一圈。昌宁编钟则以龙纹为其特色,兼顾虎纹、蛇纹和云雷纹。两者钟纹虽有所不同,却属同一文化体系,其使用年代为战国中晚期到西汉中晚期,大致相当于哀牢国存续期。

如果说,和滇王金印一起出土的滇王编钟是古滇之王的《王者之音》的话,那么,昌宁编钟则无疑是古哀牢部落的《酋领之音》,同时也是哀牢人步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因为编钟对青铜铸造技术要求甚高,而特定的乐音又对每件编钟的形制、大小、高低、厚薄及合金配比等有着特殊的规定性,稍有差池都将影响其音频、音质和音响效果。编钟的大量出现,表明哀牢人不仅掌握了较高的铸造工艺,还懂得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并在测音、试音及演奏上也有了相当水平。

铜编钟,堪称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千古绝响。古人为什么用铜编钟敲奏音乐,而不用铁钟呢?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过:《铁性易缩,时加磨莹、铁愈薄而声愈下,乐器需以金石为准。》由此看出,古人不仅用铜钟演奏,而且用铜钟定音。我们的祖先不仅用铜制造了劳动工具和炊器,而且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逐渐认识了音乐,在陶钟的基础上,铸造了铜编钟,在世界音乐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澜沧江畔古茶乡,哀牢古国编钟响hellip;hellip; 

 

 

云南省昌宁县文体广电旅游局 马宏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