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白族民歌研究的新视角 ——— 《口头诗学视阈下的白曲研究》简介
来源:二等奖
访问量:5896
发布时间:2019-07-04

白族民歌研究的新视角

 ——— 《口头诗学视阈下的白曲研究》简介

 杨晓勤

 

 一、成果简介

白曲,即各地白族用本民族语言演唱的一种山歌体民歌,主要流行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洱源县、大理市等地。本书借鉴口头诗学和表演理论,以文本分析与田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白曲的创作、流布和接受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其内容可分为 “静态阐释 “动态分析两大部分。

 静态阐释部分,对白曲文本进行分析。包括:梳理白曲源流。记载于《华阳国志》《蛮书》等史籍中的古白曲因仅存汉译文而难以推知原貌,而流传于口头的古白曲则多由三、五、七言句式构成,与当今白曲中的流行体式 “山花体有相似之处。山花体始见于明代的碑刻白文词,其萌芽离不开唐代曲子词与俗讲的催化作用。山花体在当代的复兴既与其在白族民歌表演中被频繁运用的实践有关,也得益于乡贤耆老的倡导,其中暗含着对汉语强势文化抵制与抗衡的心理意味。厘清白曲曲词体例 (句式、韵脚、律调)和音乐形态 (曲调和配器)。白曲的文本学研究。白曲研究者当下面临的最大困境便是文本的错位,明晰文本的分类标准和评价规范已成为当务之急。白曲的文本类型可分为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文本、以传统为取向的文本三个大类。各类文本之间无高下之分,只是在面对特定人群时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诉求,关键在于使每个文本都被纳入特定语境中加以评价和鉴赏。揭示白曲曲词程式。程式化表达是白曲演唱艺术上的惯例和操作风格上的技巧,它既能适应歌手快速编创的现场需求,又能符合听众的审美感受,从而构建起和谐的演唱情境。本书对现有的白曲资料进行搜集与整理,归纳出关于 “人物” “时空与境况” “宣孝” “恋爱四种演唱内容的程式。为了提高准确性,在考察词句的出现频率时,所依据的曲本皆由古白文或新白文写成。分析白曲的构词法、句法与叙述方式。构词法有藏词尾、重叠等类型;句法有首词互反、Zil型假设、主宾互换等类型;叙述方式则因曲调长度的不同而各具特征。

动态分析部分,则在语境中对白曲文本加以考察。包括:歌手的习得与表演。注重揭示歌手习得演唱技能的过程,尤其是如何调用程式。白曲演唱的语境及其嬗变。本书以剑川县沙溪镇石龙村为调查点,凭借对村落整体生活状态与文化形态的深度描写来把握白曲演唱的日常语境,并由此辐射至石宝山歌会,通过对这一具有狂欢节意味的盛会的描述从而对白曲演唱的特殊语境进行阐释,以期探讨白曲演唱的地域传承群体内部的 “文化语法汉语对白曲创作与传承的影响。汉语堪称绝大多数白族人除母语之外接触的第一语言,它对白曲的影响凸显于语汇和语音两个方面。文字对白曲创作与传承的影响。白曲的传承除口耳相授以外,还依赖于白文手抄本的流传;在白曲的演唱与传承中,文字的功效是因人而异的,无法一概而论,但民众普遍认为受教育程度越高者,其演唱能力越弱。电子媒介对白曲创作与传承的影响。电子媒介的飞速发展使白曲演唱在受到冲击的同时也呈现出因时而变的活态性,尤其是手机,它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日常通信工具,不仅成为白族民歌中常见的描述对象,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演唱场景,使演唱活动的公共性减弱、私密性增强。

 

本书综合运用了民俗学、文艺学、文化人类学的理论知识,借鉴国内外口头诗学研究的范式,通过对演唱事项的客观描述、对文本材料的透彻分析,揭示了白族民歌中存在的传统程式及其在当代社会中引起变异的诸多因素,以期使白族民歌被全面了解、深度发掘,从而延缓其衰亡的进程。并据此阐释 “口头表演中的创作这一现象,在口头诗学领域提出某些值得思考的新问题,同时为少数民族民歌的研究由传统的书面范式向口头范式进行转换作出有益的探索。

 

二、主要创新点

其一,有鉴于民歌研究现状中的一般倾向和薄弱环节,本书立足于白族民歌的 “文本性 “口承性,对其演唱传统进行深入阐释,并为理解白曲的特质和基本的诗学问题,提供一种既具体、又富有概括力的理论观照。主要体现为:通过归纳白曲中的大量程式,以及揭示歌手在表演中如何调用这些程式,从而把握白曲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唱传统的构架。阐释白曲语词系统的新陈代谢现象,即试图解答:在语言生态失衡的当代社会,汉语借词在白族日常用语中的大量引入,是否会对其民歌演唱的语词系统构成影响?语词系统的更新与传统程式之间有何关联与冲突?分析在白曲创作与传承过程之中,文字与口语的互补与较量现象,以及电子媒介对其的影响。

 其二,目前国内关于口头诗学的应用多聚焦于史诗,对其他口头文学体裁涉猎不多。民歌在体裁、演唱形式、演唱语境等诸多方面,与史诗大相径庭。因此,将口头诗学运用于白曲研究之中,既是对 “从传统的书面文本研究转向以口头表演为中心的活态文本研究的学术倡导予以积极的响应与实践,为白曲研究开拓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口头诗学在除史诗以外的其他民间文学体裁中的实践与运用,提供检验与修正的契机。

 

作者简介

 

 

杨晓勤,女,白族,博士研究生,云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