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离散与回归 ——— 《多彩时空的交融———云南边境侨乡文化》简介
来源:三等奖
访问量:6967
发布时间:2019-07-18

离散与回归

 ——— 《多彩时空的交融———云南边境侨乡文化》简介

 陈 斌 何作庆 辛利波 杨 芳

 

 

 一、内容摘要

 

云南边境侨乡文化是边境地区或跨越边境地区的云南籍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及侨乡人民在与侨居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以中国汉文化为本,吸收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侨居国文化的某些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多彩时空的交融———云南边境侨乡文化》从文化的视角切入,在宏观上分析了云南边境侨乡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在微观层面上对云南重点侨乡与特色侨乡历史事件进行回溯,对人物进行个案访谈。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概述云南华侨从边境侨乡移民境外的历史及其文化变迁;第二部分简述边境侨乡商帮的兴衰及其大宗特色贸易,论述华侨华人在异乡的漂泊之路;第三部分介绍一些知名华侨华人、侨眷及其重要事件,阐释中国红情结的召唤;第四部分主要陈述了侨乡的亲人们与异国他乡的华侨华人及其眷属的社会关系网络。

 

通过以上四个部分的论述,作者认为云南边境侨乡在促进祖国与邻国的地缘合作、睦邻关系、友好往来、消除隔阂与误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维系国境多方国家和平的纽带与桥梁之一。云南边境侨乡中各民族和谐共处,为中越、中缅、中老跨国民族相互往来奠定了基础。云南边疆侨乡文化与民族的多样性,建构了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政治上的一致性、民族关系上的和谐共生,为中国与周边邻国国家安全与稳定营造了和谐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

 

二、主要创新点

   一是研究视角创新。云南省是中国省 (区、市)级六大重点侨乡之一。回溯侨乡文化研究历史,学者较多关注福建、广东等海疆华人华侨文化,且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历史、人物传记等方面,而关于内陆省份华侨华人研究分散,成果碎片化,尤其是关于云南边境侨乡文化的研究,学界关注的学者较少,成果零星、分散。本论著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云南边境侨乡文化,弥补了中国侨乡文化研究的不足。

 

二是研究方法创新。学界关于华侨华人的研究主要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本书综合运用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选取德宏州盈江县、保山市腾冲县和顺镇及红河州红河县迤萨镇三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云南侨乡,通过深入华侨社区,参与观察云南边境华侨华人的生产生活,获取珍贵的第一手文献资料。

 

三、主要贡献

 

(一)社会影响、摘引及转载情况

 

《多彩时空的交融———云南边境侨乡文化》系 “云南民族文化丛书 “云南跨境民族文化卷,立足于国家战略的高度,研究视角从海疆侨乡文化转移到云南边境侨乡文化,拓展了云南跨境民族文化研究的研究领域,是民族学学科建设取得的新进展。通过学科建设,推动了人才培养,为促进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发挥云南边境侨乡民间睦邻纽带——— “的作用。

 

(二)社会效应

 

本书探讨的地理范围涉及云南与越南、老挝以及缅甸接壤的边境地区,该区域是云南历史上民族迁徙流动最频繁、族群关系最复杂的地区之一。云南边境侨乡问题的研究涉及云南沿边地区的壮、傣、布依、苗、哈尼、瑶、傈僳、拉祜、阿昌、怒、景颇、独龙、德昂、佤、布朗15个跨境民族。该书将华侨华人研究与云南跨境民族研究有机结合,拓展了云南跨境民族研究的领域,为跨境民族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作者简介

 

 

陈斌,男,1962年生,汉族,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就职于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先后出版 《瑶族文化论》《丛林中的映山红———瑶族》《苗族文化论》《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云南少数民族盟誓文化》《民间文学概论》等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瑶族文化论》 《苗族文化论》《云南少数民族盟誓文化》先后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何作庆,男,1963年生,彝族,红河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华侨华人问题和中国近现代边疆民族社会文化。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厅级、州级、校级等项目多项。出版专著1部,合著、编著4部,担任主编 (副主编)9部,发表论文70余篇。

 

辛利波,女,1985年生,云南民族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境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参与撰写 《云南少数民族盟誓文化》一书,获2013年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著作类)三等奖,参与省部级、厅级课题多项。

 

杨芳,女,彝族,现就职于红河学院远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与文化,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