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中国话剧艺术史》(第六卷)简介
来源:一等奖
访问量:5503
发布时间:2019-07-19

《中国话剧艺术史》(第六卷)简介

  吴卫民

 


《中国话剧艺术史》是获得2015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9卷本著作,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6年作为重点出版的套书。该套书2016年出版后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在北京举行首发仪式,参会的戏剧界、文学界、文艺理论与批评界、教育界和出版界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盛赞九卷本的 《中国话剧艺术史》为中国目前话剧研究领域里史料丰富性、学术前沿性、研究深入性、眼光开阔性首屈一指的皇皇巨著。在2017年10月17日举办的全国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会暨第38届华东地区教育出版社年会上受到一致好评,被评为一等奖。对套书的描述是:本书描述话剧在中国的诞生直至2007年一百年的发展历史,第一次将话剧作为综合艺术,即话剧文学、话剧运动、舞台艺术、导演艺术、表演艺术、理论批评等纳入话剧历史进行研究。并将台湾、香港、澳门的话剧发展历史,系统地纳入中国的发展历程之中,展现中国各地话剧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和互动发展。这也是一部文图并茂的话剧史。

 

本书作为其中的第六卷,在板块结构的写作体例和图文并茂的编排特点上与其他各卷具有同样的特点和统一的长处。第六卷的内容通俗讲就是中国新时期话剧艺术史,是1977年开始的解冻恢复期、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一直到跨世纪后最初10年间发生的话剧艺术创造活动的历史研究。这40年经历了戏剧恢复、戏剧危机、戏剧探索、小剧场运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戏剧发展路径的调适、戏剧魅力的找寻与戏剧理论的建树。这是内容最为丰富且缺少定论的一卷,因此也是写作难度最大的一卷。

 

如果说,话剧文学、理论批评与争论等领域有相对大量的研究论文、不少史论著作和极多的评论文章可以参照,能够在见仁见智的辩诘中找到下笔的准绳和观点的借鉴的话,那么,当代话剧舞台艺术的内容如导演艺术、表演艺术、戏剧创造的空间艺术就很难有那样丰富的研究资料参照了。


就导演艺术研究,本卷列出并专门研究的当代导演有26人之多,加上所涉 及的焦菊隐、孙维世等,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观察景象,这种研究指向和内容特征,啮合了中国当代话剧开启中国戏剧文化 “导演的时代到来的特征,深入研究导演艺术引领、推动、创造的剧场艺术 “革命带来的中国新时期舞台艺术的伟大进步与辉煌成就。研究的目光,对中国从张彭春、洪深,焦菊隐、黄佐临、孙维世,徐晓钟、陈 、张奇虹,林兆华、胡伟明、苏乐慈再到查明哲、王晓鹰、王延松等跨度近百年,观照到了整整五代的导演艺术家,上挂下联,有整体意识,但是重点放在第三代、第四代、第五代导演身上,也关注到了先锋戏剧制作人导演的代表人物。这就具有历史发展眼光地把新时期导演艺术的发展带入到整个中国的导演艺术的整体性格局和历史性流变中去了。

 

戏剧空间艺术也是话剧艺术研究中历来的薄弱环节,本卷总结概括了话剧艺术舞台美术从戏剧舞台绘景设计到戏剧活动空间设计的变化,概括了舞台 “物造型服务于 “人表演的空间关系建立、环境框定的功能发展为在满足一般功能的基础上嬗变为参与舞台创造、参与意蕴表达的 “无言的角色的特征。尤其在观演互动的强化与空间关系的辩证方面,研究的深入和分析的独到,是独步当代话剧舞台空间研究领域的。

 

表演艺术的发展历来是一个研究的薄弱环节。原因首先来自研究者少的世纪情况,因为,活态的 “人表演文化很难把握;其次,中国的演员群体没有能够出现那种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一样的伟大演员,学者化的演员,能够将自己的舞台经验总结提炼后使之理论化、系统化、固定化,我们的戏剧表演艺术很大程度上一直处在模仿学习西方文化的变动中,中国表演艺术家们在仰视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热捧德国共产党员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演出理论的时候,忘了总结自己和发展自己,于是,经验就是经验,永远停留在感性阶段。我们现阶段研究中所能看到的所谓表演艺术研究,常常是演员们塑造角色的心得、感受、趣事、逸事之类,将那些材料堆积罗列起来,就算是表演艺术研究,十分勉强。为了避免这种勉强,本书把中国当代话剧的表演艺术的发展,放到一个历史过程中去判断估价其情形,采用了一个最利于观察、也最为切合实际的研究角度,那就是戏剧观念对表演风格的影响与改变,人学观念的树立挪移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表演风格,由小剧场空间变化带来的表演分寸、表演控制的变化,在观演互动成为剧场追求的背景下产生的演员表演能力的能力挑战与能力建设等等。还有就是,风格突出的表演艺术群体,带有地域文化色彩与承载剧院美学追求的表演群体的精神气象。这些,都是充满了理论创新的内容。


如果说,本书的导演艺术研究、表演艺术研究、演出空间艺术研究是 “艺术的核心所在,那么,戏剧运动就是本书的亮点所存。准确定位戏剧运动与思想解放运动的啮合情形,辨析探索戏剧出现的文化环境与身份危机,突出经济大潮、市场观念对文化进程、对戏剧发展的影响,为 “艺术史的观察提供了大致准确的底色。

 

小剧场戏剧运动,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二次出现的戏剧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崛起和普及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代表性的剧目,其中大部分笔者都在现场看过,这使剧目研究生动准确;当代小剧场戏剧发展最重要的一些小剧场戏剧节笔者都是参加者见证者,如南京举行的中国首届小剧场戏剧节、1993北京举行的小剧场戏剧节暨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广州举行的中国小剧场戏剧节,2001年上海举行的上海国际小剧场戏剧节等,这使分析判断更为客观冷静。

 

自我感觉写作还显匆忙。写书是一种遗憾的工作,由各种原因造成的遗憾,有待将来修订或者单行出书的时候来弥补。

 

 

作者简介

 

 

吴卫民,男,1958年生。在楚雄长大,1975年高中毕业后下农村,作为知识青年在楚雄前进公社箐上大队知青生产队务农。1978年3月成为大学生,云南师范大学文学学士,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硕士,上海戏剧学院文学博士,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访问学者。曾两次获得 “田汉戏剧奖理论评论一等奖;获得中国文联全国文艺理论与批评奖一等、二等、三等奖;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承担过和在研中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子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子项目、其他省部级研究课题并担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第三版)副主编。有 17部学术著作出版、有200余篇学术论文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计500余万字。曾任云南艺术学院校长16年,现任云南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云南省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带头人。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