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朝向历史深处的20世纪云南地震救灾人文透视 ——— 《穿越震荡 构建和谐———20世纪云南地震救灾模式研究》简介
来源:三等奖
访问量:5684
发布时间:2019-07-19

朝向历史深处的20世纪云南地震救灾人文透视

 ——— 《穿越震荡 构建和谐———0世纪云南地震救灾模式研究》简介

杨丽娥

 

 

一、内容摘要

本书以哈贝马斯 “市民社会理论搭建研究框架,具体从 “国家与社会关角度出发,通过对 20世纪一百年中三个典型历史阶段 (新中国建立前,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云南抗震救灾主体的形成、结构特点及其救灾措施和效果的深入细致分析,同时审视各阶段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处理震灾难题的挫折和智慧,揭示了这一百年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对抗震救灾主体的构成、救灾思想、决策方式、救灾行为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以及20世纪不同历史阶段三种抗震救灾模式的内涵和特点。

 

二、主要创新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是把20世纪云南抗震救灾概括提炼为社会抗震救灾(19011949年)、国家抗震救灾 (19491978年)、边疆民族地区抗震救灾(19792000年)三种模式,这是对 20世纪云南抗震救灾的科学总结,也是对20世纪云南抗震救灾历史的合理分期。另外,本书从社会科学的视角首次对云南地震救灾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在研究中利用了历史学、地震学、社会学、大众传媒、灾害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20世纪云南地震史、云南灾害史、云南救灾史和云南社会生活史的研究领域。

 

本书通过对云南地震救灾问题的系统、全面研究,总结了云南震灾救助、重建家园、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历史经验,对震灾区未来的发展、进步、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本书跳出就震灾研究震灾的窠臼,以更广阔的社会视野,更长远的历史纵深,把震灾与救灾、减灾、防灾的社会机制联系起来进行总体考量,对震灾所处的社会结构背景进行分析,对救灾历史进行合理分期,对救灾机制进行梳理,对救灾经验进行总结,对救灾问题进行思考,对救灾特点进行概括,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种抗震救灾模式,具有十分突出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杨丽娥,历史学博士,云南开放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云南民族文化和灾荒史研究。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