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曲靖文化产业的空间规划研究
来源:
访问量:4745
发布时间:2014-05-2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曲靖文化产业的空间规划研究

 

齐骥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型城镇化战略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向《重质量、集约化、生态化》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型城镇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也将是改革开放以来再一次攻坚克难、继往开来的历史性跨越。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契合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将必须面对当前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直面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近年来,尽管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日益深化,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资源配置方向,逐步演绎出愈加丰富的形态和模式,但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构建,却常常被城镇化的速度和产业发展的效率所湮没。在新型城镇化高速推进的时代进程中,如何保持文化的传承、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记忆,是不容回避的文化命题。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主要集聚地和传承平台。人类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便是城市的诞生。而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多是依托城市而孕育创造的。人类正是通过聚落于城市传承并涵养着古往今来包括思想、文化、艺术、经济、政治及市民生活等丰富的文明积淀。直到今天,大多数文化悠久的城市依然能够看到不同历史年代人类文明演进的文化烙印,感知到传续在城市文脉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基因。城市的深层内涵是其精神特质,而城市独特的气质和风格正是通过文化塑造形成,文化正成为城市更新、永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与生命,是城市的核心、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与积淀,是文化的容器[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的形式与功能》,见陈一筠主编《城市化与城市社会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载体和舞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重点,真正使城镇空间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宜游的人文家园。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曲靖市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实现文化富民、文化强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推动曲靖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曲靖市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曲靖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曲靖文化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一)发展基础

1文化产业发展稳中求好

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来看,《十一五》期间,曲靖市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15%以上。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69亿元,占GDP比重为314%,2007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237亿元,占GDP比重为364%,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4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483%。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967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9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94%,比重比2009年又提高了05个百分点。

2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按照《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的意见》的要求,曲靖市正积极推进改革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三项制度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实现全面转企改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按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劳动、保险、分配和财务制度。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执法》的要求,整合文化(文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行政执法职能和机构,成立了曲靖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进一步理顺了电影管理体制,同时已经完成了市电影管理站、市电影公司由文化局向广电局移交的工作。

3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不断推进

曲靖是云南省第二大城市,《珠江源第一市》,爨文化的发祥地,文物古迹众多,自然景观幽美,民风古朴,旅游资源丰富。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北部片区(会泽县、宣威市)、中部片区(沾益县、马龙县、麒麟区、富源县)、南部片区(陆良县、师宗县、罗平县)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以珠江源、爨文化为主题文化的旅游文化品牌粗具雏形;一批重点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初见成效,并成功举办了珠江源美食文化节、会泽钱王之乡文化旅游节、罗平油菜花文化旅游节、师宗菌子山千花会文化旅游节、宣威火腿美食文化节等;6个省级文化旅游小镇(麒麟温泉、马龙旧县、会泽金钟、罗平鲁布革、师宗五龙和宣威杨柳)得到综合性开发。文化与旅游的互动发展与融合夯实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

4农村文化户逐现示范效应

曲靖市是云南省农业大市,全市600多万人口中有500多万在农村。为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曲靖市结合实际,将文化体制改革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以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户(文化联合体)为突破口,以县乡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的方式,推动了农村文化户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农村文化户已发展至1600多户,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年经营收入接近1亿元,其中,年经营收入15万元以上的有164户,经营收入达30639万元。其发展模式作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参加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交流,入选《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案例100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模式。

(二)优势条件

1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立体多元

爨文化发源于盘江流域,以滇东为中心,在蜀汉三国至唐中叶的五百年间,对云南全境乃至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作为曲靖文化精神的渊源和底色,爨文化的包容性、复合型、多元化成为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历史资源。此外,曲靖文化融珠江源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节庆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于一身,构成了曲靖市的文化发展体系,为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立体、丰富的文化资源。

2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集散功能凸显

曲靖市位于云南东部、珠江源头,是西部大开发南贵昆经济带的中心城市,一市跨两江(长江、珠江),周边东与贵州、广西毗邻,南与云南文山、红河接壤,西与云南昆明相连,北靠云南昭通和贵州,《一市连四省区》《入滇锁钥》,形成了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是云南连接内地通边达海的重要通道、滇黔桂川毗邻区域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聚集和扩散枢纽。同时,曲靖辖区内有贵昆、南昆、盘西支线三条铁路,213、320、324、326四条国道和昆曲、曲胜、曲召、嵩昭四条高速公路贯通全境的交通网络体系。随着珠江源大城市的迅速崛起、昆明新机场的通航和《昆曲1小时经济圈》的形成(曲靖中心城区距离昆明新机场仅1小时车程),曲靖市已逐步发展成为滇东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桥头堡》建设推进过程中,曲靖市将成为云南加强同国内其他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这不仅对曲靖市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并对把曲靖市打造成区域性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集聚扩散功能的核心区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面临问题

1城市发展缺乏明确定位

当前,曲靖在城市建设发展中缺乏明确的城市定位和方向,而城市定位是城市发展和竞争战略的核心地带,明确清晰的城市发展定位是城市精神、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对内可以凝聚公众,形成合力;对外可以准确传达,提高知名度、美誉度、认知度。曲靖拥有珠江源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乡村文化、节庆文化、历史文化等多种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城市定位上都将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少对已有文化资源的高度提炼,或以历史资源与名胜资源打造城市形象,或以旅游资源代替城市形象,强项未体现,使得曲靖的城市整体形象不突出,在周边区域的文化地位不凸显。

2文化产业发展极不均衡

从整个云南省来看,2009年曲靖市GDP位于云南省第2位,但经济增长率却位于全省第六位,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128和111个百分点,文化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尚未达到全国或全省的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的内需动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因素仍旧与现代化大城市有较大的差距。从曲靖市自身发展来看,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方式粗放,产业发展层次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资源型、耗能型、粗放型的高碳产业比重大,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高。从曲靖所辖区县来看,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方式仍停留于粗放型生产,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区域发展极不均衡。如2009年麒麟区的GDP是马龙县的14倍,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不协调,而在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上,区域的差距并不突出,甚至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在文化资源特色更为鲜明,因而各区县在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和程度上呈现出不平衡现象,作为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文化产业,并无明显优势。

3产业升级动力十分不足

曲靖文化产业的发展层次相对较低,产业升级面临瓶颈。第一,现代服务业整体水平偏低,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基础动力。2007年曲靖市第三产业比重为27%,比全省3791%低1091个百分点,比全国39%低12个百分点。文化产品形态单一、文化附加值低、产能形式落后等现实问题,制约着文化产品形态的升级。第二,消费潜力尚未被完全激发,消费偏弱,购买力不强。2007年曲靖市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9元,比全省3100元低951元,比全国67517元低46027元。2007年曲靖市人均储蓄存款4796元,比全省6772元低1976元,比全国13271元低8475元。第三,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性不强,与新技术的嫁接程度不够,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尚无凸显优势,原创能力弱、创意研发不足制约着现代文化产业的发展。

4文化产业尚未发挥惠民作用

曲靖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资源尚未转化为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以文化产业拉动就业,实现脱贫致富。2009年全市人均GDP(14859元)仅为昆明的514%,比全国低10310元;人均财政收入(1105元)仅为昆明的344%,分别比全国、全省低4047元和445元。曲靖城乡发展不协调,《二元结构》突出,农村与城市的收入差距较为突出。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39∶1,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许多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极其突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由于人才匮乏、资本短缺、市场发育不良而未能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因而这些地区农民的贫困程度十分突出,文化产业的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功能还尚未有效激发,以文化产业消除城乡界限的生成机制亟待明确。

二、曲靖文化产业的空间组织规划

规划是与《空间表达》结合在一起的。弗里德曼认为规划是《将社会推向一个共同目标的一系列共同参与的行动》。他将规划视为一项联系思想与行动的社会技术实践,《规划是在一定时期内,在某一思想指导下的在地域空间上的连续行动》杨培峰、甄峰、王兴平:《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这个角度上说,文化产业规划是关于空间秩序与空间组织的艺术,它以文化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强度为依托,以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治理为目的,是为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采取战略行动而提供的科学指导。设计增长极是城市文化产业规划的重要内容。文化产业发展极规划的理论依据和出发点是《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增长极理论以抽象的经济空间为出发点,把抽象的经济空间定义为经济变量的结构关系,并将其分为统计学上的统一或均质经济空间、作为势力场的经济空间和计划经济空间或政策运用的经济空间三类。增长极在它所影响的地区发挥着扩散效应的作用。赵茂林:《增长极理论的发展及借鉴意义》,载《汉中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5年第2期。在关于区域增长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中,经济学家不断深化增长极内涵,力图将增长极从抽象空间中转换到现实地理空间中,将增长极形成与发展中若干因素进一步丰富,并运用到城市产业和空间格局的规划与设计中。在城市经济运行中,文化资源的分布往往不均衡,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经济成长的基础和产业运行的方式和阶段均各不相同。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在区域内寻找和确立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有机联系的系统,以便于利用不平衡发展规律,把有限的资金和人力、物力投入到文化最能发挥市场效率和产业效能的地方,依赖增长极取得区域文化产业的快速增长和大规模效益。

(一)文化产业中心区

文化产业中心区是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重点关注区,也是区域文化产业辐射力的圆点所在。对于成熟的城市或区域而言,文化产业中心区往往是区域经济或商业的中心区。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克里斯塔勒提出了城市规划布局的《中心地》理论,他认为,中心地的等级越高,其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齐全,而低等级中心地(点)仅限于供应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少数商品和服务。[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廖什运用抽象和演绎方法探讨了企业区位的决定因素,并提出,单一市场区以正六边形形状环绕每一生产中心或消费中心。尽管《中心地》理论的提出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在当今城市体系和空间结构复杂性与交融性空间布局中,简单的《中心地》等级结构难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但是《中心地理论却适用于研究城市体系、零售业、集市和以个人为对象的服务业》张文忠:《大城市服务业区位理论及其实证研究》,载《地理研究》1999年第9期。,这为文化产业集群在区域之间圈层分布的空间布局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基于社区的文化产业集群在整个产业圈层中某种意义上扮演了《中心地》的角色。

文化产业中心区的空间设计,是一种结合城市中心区进行圈层扩散的布局模式。这一模式往往应用于一中心或多中心组团式分布的空间发展中。城市的经济文化或商业政治中心往往成为区域范畴内文化产业的集中分布区,它们因为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强大的中心区辐射带动作用,而具备发展成为文化产业增长极的潜力和优势。文化产业中心区的形成或规划构成,往往有两种主要方式:一种是以文化(文物)资源集中的区域作为集散中心,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圆点进行存量资源的盘活;一种是以行政(商业)资源集中的区域为集散中心,成为区域文化产业空间布局的圆点进行增量文化资本的整合和吸纳。

以曲靖市文化产业空间设置为例。《珠江源头》和《爨文化》是曲靖市具有独特性、排他性的两大资源,也是曲靖市的两张城市名片。以《珠江源》和《爨文化》为主题文化,围绕中心城区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实现《双核驱动》,从而形成星罗棋布的文化产业园区、创意项目、文化旅游小镇和文化旅游景观带,从而构成具有经济活力和文化张力的文化经济圈,充分发挥整合资源与市场、促进产业升级换代的核心带动作用。

1《珠江源头》文化产业核心区

以《休闲珠江源、文化珠江源、魅力珠江源、美食珠江源》为主题,以沾益县珠江源文化旅游核心区为主体,以塑造《珠江源头》品牌为核心目标,拓展源头文化的内涵;发展《大珠江源》文化经济圈,以麒麟区、沾益县和马龙县为拓展载体,打造具有较强吸纳力和辐射力的大珠江源城市文化经济圈。进一步提升珠江源自然品质,渲染《一洞一湖一桥一瀑布》的神话色彩和《一水滴三江,一脉隔两盘,一线串五珠》的传奇景观;拓展珠源洞人文内涵,形成碑文诗画艺术博览群;赋予霞客草堂、佛音塔、珠源禅寺名人、历史和传奇故事,以多媒体营销方式描绘《徐霞客三渡寻源,沉思徘徊,油灯草卷,记述《滇游日记》》的历史画卷,增加主要景区的体验性,延长核心项目的观光消费时间;提升珠源大罗盘、大树杜鹃、伏地松、野竹林、绿色迷宫和大草原等景点自然与人文色彩、滨江景致与森林风光交相辉映的生态品质。

2《爨乡福地》文化产业核心区

爨文化是曲靖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其爨文化的包容性、复合型、多元化又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开发爨文化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爨文化品牌,对于推动曲靖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文化与金融、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以麒麟区、陆良县独特的《爨文化》为纽带,以塑造《爨乡福地》品牌为核心目标,以麒麟区、陆良县爨文化项目建设为支撑,着力发展爨都御园和爨文化主题公园两大产业园区,盘活爨文化的存量空间,释放爨文化的经济活力,提升重大项目核心竞争力,提高爨文化产业附加值,营造爨文化主题氛围,打造具有强大文化竞争力的特色文化产业实验区。

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中心区的设计,往往与城市规划中心相关,因此,恰当的文化产业发展场地选址和文化产业与发展空间的留白,是文化产业空间规划的关键所在。其次,中心区往往是城市文化的门户所在,在空间开发时,必须规划主导,基础先行,整体推进,通过精心的设计和精确的布局,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城市设计中的作用,在城市文脉传承、轴线营造、标志性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文化产业主体空间的设计和产业空气的营造以及重要接洽和主要节点等方面,进行科学、前瞻的设计规划。

(二)文化产业集聚区

对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定义建立在对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与分析基础之上,即汲取产业集聚区的一般性规律和特点,结合文化产业的定义、特征以及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对知识价值的紧密关联。产业集群的理论最早由迈克·E波特于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正式提出。在该书中,波特从产业和国家竞争优势的角度对产业集聚区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由此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或簇群是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Porter M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7~90,产业集聚区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他实体,经常向下延伸至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到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产业相关的公司,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部门与其他机构。Porter ME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M]New York: Free Press,1990根据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可以认为,产业集聚区是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它是企业及其相关机构有组织的综合体,它强调子相关产业中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是在竞争环境中产生和形成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经营组织形式。沈玉芳、张超:《加入WTO后我国地区产业调控机制和模式的转型研究》,载《世界地理研究》2002年第1期。文化产业即文化可发挥显著作用的活动或产业。本文对文化产业的界定采用WIPO的相关定义和分类。因此,对于文化产业集聚区而言,一方面,它是文化产业和产业集聚区的集合体,是关注与文化产业形态的产业组织形式,另一方面,它与其他行业性产业集聚区相比,作为一个复杂适应性系统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是JHolland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指按一定规则进行非线性相互作用的行为主体所组成的远离平衡的动态系统,这个系统通过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不断进化。,文化产业集聚区具有鲜明的特点。

集聚区产生的机理和演进的路径前提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集聚区蜂聚产生的区域增长极。集聚区的发展首先处于区域框架之下。区域规划战略决定了集聚区产业化集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用地,区域规划的科学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率和价值扩大的程度。从曲靖市文化产业集聚区的区域分布中可以看出,集聚区与城市资源禀赋、规划方向、发展趋势一脉相承,而这一规划思路早在1933年制定的《雅典宪章》便有所体现:《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规划、区域规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

1麒麟区爨乡古镇(黄家庄旅游小镇)

通过大资本运营、大产业布局、大项目带动、大文化招商,建设具有完备的城镇形态、宜人的空间尺度,具有亲和力的生态园林景观,具有吸纳力的商务聚合平台,以麒麟区白石江街道黄家庄旅游小镇建设为载体,以景区复合式开发为手段,通过《旅游主体+住宅镶嵌》的文化旅游地产模式,塑造城市综合体,创建多种功能复合的城市更新模式。

2麒麟区爨都御园

利用爨文化独特性和排他性的资源素材,规划设计主题文化产业园区。以中央祭祀广场建筑群和东方三十七部组团两大功能区为主体,盘活爨文化遗存,再现爨文化风貌,复原爨文化时代市井生活,规划建设具有特色地域色彩的文化产业主题园,打造具有地标意义的文化建筑群落和具有标杆意义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3宣威市火腿文化产业园

充分利用《宣威火腿》这一百年品牌,火腿生产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优势,以火腿文化为纽带,聚合火腿生产加工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在宣威特色工业园区虹桥食品工业基地建立火腿文化产业园,通过集群式发展提升火腿生产加工业的文化内涵,发展工业旅游、文化体验和消费娱乐等产业形态,形成花园式文化工业园。

4陆良县爨文化主题公园

充分发挥陆良是爨氏故里、爨文化发祥地的优势,倾力打造《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书法)艺术之乡》《云南省特色文化先进县》等文化名片,以爨文化为核心,深入发掘、探索、研究以《爨》为主的特色文化,以爨文化主题公园为依托,把爨府、爨乐、爨戏、爨碑及碑林、爨乡艺术品、爨文化民俗活动连为一体、串成一串,整体谋划,集中打造,形成爨文化产业集群,推进《文化旅游化、旅游文化化》,让爨文化呈现异彩。

5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

富源县民族文化生态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脉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具备形成文化产业集群的基础性优势。未来通过提升园区附加值,丰富园区内容设计,拓展园区文化空间等实施路径,实现园区的整体跨越。

作为产业经济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集聚区的发展必须与区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产业的发展区域具体化,并将产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特性贯穿在规划的全过程中。曲靖文化产业空间组织中的五大集聚区与产业形态设计同样一以贯之。在产业布局中,曲靖市将重点发展传媒信息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影视文化产业、节庆文化产业、农村演艺产业、美食文化产业和康体娱乐产业,认真贯彻《协同联动》的原则,注重各产业之间的关联互动和协同效应,形成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构建全市文化产业整体竞争优势。

由此可见,区域规划是落实集聚区规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与产业规划相结合,从产业门类的视角,解释了区域选择的产业门类及推动产业发展的对策,又从区域空间的视角,诠释了区域采取的产业布局以及区域空间组团的形成策略。基于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设计和产业规划,是集聚区成长的前提。《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或地区)的产业集聚区不可避免地有重叠和相同的成分,由于规划的科学和政策的有力支持,各国着重扶持的产业集聚区对提升地区经济地位乃至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以及创造就业机会方面起到了令世人注目的作用。》Wolff,MFJapans 《New 》Industrial Policy Revives Old Successful Ways[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6):2-4近十几年来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集聚区的促进作为一个地方化和区域化的经济发展概念,均日益受到重视,出发点是集聚区能激发更高的竞争优势潜能。Sternberg R Kiese M Sch tzl LClusterans tze in der regionalenWirtschafisf rderung[J]Zeitschrift für Wirtschaftsgeographie,2004,48:159-176

当然,文化产业并非必须以地理集中为唯一空间组织方式,随着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步入深水区,集聚区内企业不可避免地因为集聚区存在《路径依赖》和《路径锁定》等一成不变的合作模式带来的弊病,制约产业发展,集聚区的《万能模式》再一次受到挑战。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集聚区发展模式的成功与否是基于创新的引发或变革、知识的积聚和基于竞争的淘汰机制,仅仅靠企业之间的地理集中只能形成松散型空间布局。地理集聚固然降低了交通运输和能源成本,获得了文化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外部经济,但依靠压低成本的竞争模式难以无限制降低,终将是面临淘汰的低端道路。而随着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推进,以核心文化为价值凝聚的虚拟协作网络将成为新的产业集成模式。

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化产业规划的思考

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在经济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由产业结构非农化引发生产要素流动和集中,原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镇化,将是21世纪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作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我国,这种新型城镇化态势正快速由沿海向中西部蔓延,发展势头迅猛。而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过程中正不断涌现出一系列问题,诸如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不平衡,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过程中经济增长与成本加大的不平衡以及城镇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的质量的不平衡等。此外,由于对城镇化率增长的盲目追崇,城镇化常常呈现出《离土不离乡》和《进厂不进城》状态,《半城镇化》或《空心城镇化》等一系列弊病随之涌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合体,其发展是系统化、综合化、可持续和不间断的发展过程,因此,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面貌的改善,农民身份的转变,更是现代城镇与传统城镇发展理念、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的根本性变化。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旨在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呈现出的社会文化问题,同时探索以城镇化为驱动的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文化产业规划的目的是引导文化产业整体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产业战略和政策体系等做出全面的规划设计和引导,着力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并开拓文化产业的区域创新和科学发展之路。资源的配置是文化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路径之一,以打造文化产业发展极为核心诉求的文化产业空间规划,旨在优化文化空间的资源配置,提炼和梳理出一种适合城市文化产业空间发展的框架和逻辑,为城市发展提供依据。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文化产业规划,必须立足于区域发展框架,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在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做出有利于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顶层设计》的宏观导引。区域作为空间范围而言,在时间上存在两个层面的含义:现状区域和定位区域。现状区域是指现实条件分析过程中得出的对城市影响最大的区域;定位区域是指未来对城市影响最大的区域。两者有可能相同,有可能不同。在城市定位过程中,既要充分认识现状区域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又要用敏锐的眼光挖掘城市的潜力,预测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及与更大区域联系的可能性,确定定位区域。高宜程、申玉铭、王茂军等:《城市功能定位的理论和方法思考》,载《城市规划》2008年第10期。因此,文化产业开发的空间规划设计,既要考虑基于区域的时空范畴,关注一定空间范围内(规划范围之内)文化产业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又要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以规划范围为中心向城市群、都市圈延展)设计文化产业的发展基础和错位优势,跳出城市属地局限,以文化产业市场要素流动范畴为半径,布局城市文化发展空间。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促共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黄亚平、陈瞻、谢来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异地城镇化的特征及趋势》,载《城市发展研究》2011 年第8期,第11页。,其实质是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中过程。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徙的进程中,文化的凝聚力和辐射力却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性因素。文化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并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灵魂和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城市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正是因为文化的觉醒对于一个民族的传承、沿袭和发展具有核心作用和关键意义,新型城镇化对城乡发展过程中文化的传承、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记忆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如何以文化自觉推动城市化进程,以特色文化资源的市场化与资本化进程驱动特色文化市镇的形成,是新型城镇化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讲师,博士)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