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对云南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的思考
来源:
访问量:5189
发布时间:2012-03-19

 

对云南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的思考

金美丽

云南省图书馆,昆明,650031

 

摘 要:

云南省在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过程中所开创的《农文网培学校》建设模式,是强化文化惠民意识,不断探索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新路子,它把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和乡镇文化站资源整合,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农民,将文化乐民、文化富民、文化育民有效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面向基层的文化服务体系和长效机制。

关键词:

农民素质  农民教育   网络培训学校   农文网络学校

 

 

 

1引言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以下简称《农文网培学校》)是结合云南省农村文化工作实际,为提升农村文化服务能力,实现文化惠农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创举。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共享工程的信息资源库作为教材,利用乡、村文化站(室)的活动场所地作为课堂,利用文化站(室)的管理人员作为辅导,通过在文化站(室)建设《农文网培学校》,整合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信息等资源,创新了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的运行方式,增强了农村文化设施服务群众的能力,达到了提高农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的目的,实现了《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从文化的层面上解决了《三农》问题。

云南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大多数农民群众文化水平低,不会使用电脑和多媒体技术,使得许多已建成的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难以发挥作用。农文网培学校的成立,一方面整合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人员及信息资源,增强了图书馆和文化站服务群众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修养,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了学习本领的平台,提高他们在外面的竞争力。农文网培学校的成立是对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运行方式的创新,通过数字化的信息传输服务农民,提前公布教学内容,学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和兴趣选择课程,自由安排时间,从之前的《政府要我学》转变成《我自己要学》,真正做到文化惠农。云南省将力争3年内在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5年内20%的行政村建有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分校,10年内实现《乡乡有》《村村通》。[1]

2政府对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的重视

2.1 2009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2009年年初,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制定下发了2009年一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是云南省近十年来第一份关于全面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上力度最大的一份文件。

2.2 2009年度云南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

2009年2月,在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上,周和平副部长、张田欣部长、高峰副省长就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2.3 《关于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意见》

云南省文化厅为了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制定了《关于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意见》,目的是拓展共享工程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功能,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文化育民》。

2.4 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在2010年年初召开的云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秦光荣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就《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将《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上升到更高的政府行为和战略高度上。应该说,秦省长的讲话,是对我省图书馆建设的莫大支持和鼓舞,也是强有力的鞭策。

2.5 2010年度云南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会议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好秦光荣省长的讲话精神,2010年1月30日,云南省文化厅专门组织召开了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文化厅黄峻厅长就《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按照省文化厅的规划和部署,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农文网培学校》将努力实现《乡乡有、村村通》。

2.6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6月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共享工程网络及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项目,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所以,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就是要依托共享工程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设施设备,进一步整合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产品,有力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有关的文件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3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是文化惠民的重大创举

3.1建设《农文网培学校》是探索城乡文化统筹的新途径

目前云南省城市与农村的差别,最主要得一点是人的素质的差距。统计表明,现在云南省农民的整体素质仍然偏低,全省农民中文盲或半文盲占17.26%,小学文化程度占44.47%。相对偏低的农民素质已成为云南省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我们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将根据农民群众不同的科学文化需求,提供所需的各类知识信息,帮助农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效地缩小城乡之间文化素质上的差异,切实推动城乡文化的统筹发展。

3.2建设《农文网培学校》是推进农村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新方法

在广大乡镇、农村建设《农文网培学校》,为农民群众提供一块直接感受文化、学习文化,接受文化教育和服务的阵地,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农民群众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和服务,政府就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和服务的目标,改变了过去政府给什么样的文化,农民群众才能学习什么样文化的状况。同时,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共享工程这个载体,把农民群众身边的文化和科技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确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从这个角度来看,建设《农文网培学校》是对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的有效充实和完善。应该说,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建立是对共享工程的一种大胆创新,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共享工程在农村的使用与服务问题,是对共享工程的一种拓展和延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共享工程今后将在云南省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3.3建设《农文网培学校》是拓展乡村文化站(室)服务功能的新方式

近几年来,云南省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全省范围建起了800多个乡镇文化站和一大批文化活动室。特别是通过深入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成了682个乡镇基层服务点。但是,目前大部分基层文化设施包括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普遍面临着经费不足、效率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利用率不高等问题。通过建设《农文网培学校》,可以将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与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的重组与整合,创新文化共享工程的基层运行方式,扩大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功能,而且有助于推动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的现代化建设,提升数字服务能力,拓展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乡镇文化站应该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数字化信息、图书借阅、教育培训、文化鉴赏、影视娱乐等文化服务,使更多的农民群众能够共享文化站的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站的联动效应。

4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服务模式

4.1《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主要内容

(1)明确《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以全方位、立体式、复合型的文化信息服务,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素质、脱贫致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

(2)《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基本架构和主要内容。《农文网培学校》主要建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文网培分校主要建在行政村文化活动室,分别由文化站(室)的领导、管理人员和当地致富带头人作为基本师资力量。《农文网培学校》的基本设备配置应包括有1个电子阅览室、1个培训教室和1个图书阅览室,依托各文化站(室)现有的公共服务场所来进行建设,教材主要来源于文化共享工程的海量资源、共享工程国家管理中心和云南省分中心编制下发的各类学习资料、文化科技教育类知识讲座光盘、适合《三农》的电子图书,以及文化站(室)现有的各类图书期刊资料。教学主要利用文化共享工程健全的培训网络,采取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文化科技讲座余辅导员现场教学、流动培训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及服务内容主要有政策宣传、科普教育、德育、文化信息咨询解答、艺术解读、图书导读、农科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

(3)《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主要方式。《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必须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适应,以各级文化部门为主导,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骨干,以文化共享工程为依托,以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为平台来实施。各乡镇、行政村农文网培学校(分校)与本地综合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建设与管理模式。其中《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必须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强管增效》工作相结合,通过做好基础建设、强化管理、提升管理、增强综合效益,实现针对农民群众的多层次服务功能;农文网培分校的建设必须与党委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行共建共享,并与《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实现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的设备升级、功能升级和服务升级。

4.2《农文网培学校》资源的主要服务模式

(1)阵地培训。以乡镇整合文化站学校阵地,以接收的各类文化信息资源为教材,制订教学计划,排好教学内容,并从当地企事业单位、学校、场站中聘请志愿者为讲师,面向当地各类人群,长期进行群众自主自愿,随时来随时学的公益性教学活动。在学时达到要求且通过考核后发给结业证书。

(2)临时性服务培训。利用学校设施设备及资源,以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及配合各级政府的宣传工作为目的,进行具有实效性、季节性的服务培训。场地环境不受局限,田间地头、家居庭院都可以成为教室;教授方式多种多样,现场教学、实地演练可以相互配合,以达到教学目的为准。

(3)流动服务。对不能到学校进行自主学习的群众,可定时定期利用移动播放器进行主动上门服务,并可按群众要求播放各类文化信息资源,包括电影电视讲座曲艺等。

(4)网站服务。通过文化共享工程网站(http://www.ndcnc.gov.cn)和各省级分中心网站服务。

(5)远程教育服务。通过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密切合作,共建服务渠道开展工作。

(6)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服务。通过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服务。在条件具备的乡镇,可以使用IP/TV服务,建立起小范围内的互动点播系统,促使群众主动接收文化信息教育。

(7)上门提供服务。应当地群众要求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上门为群众提供文化服务。如在红事喜事、主要庆典时,可上门播放爱国主义影片或喜庆曲目。

5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建设中的典型范例

自2009年5月以来,在云南省文化厅的领导下,在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的组织协调下,云南省各级文化部门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共同推进《农文网培学校》建设,使得全省《农文网培学校》建设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截至到2011年4月份,全省已建成855个农文网培学校,1800个农文网培分校,实现了62%的乡镇和10%的行政村均建有农文网培学校(分校),累计开展各类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活动1万多次,培训农民群众约90多万人次,服务农民群众220多万人次。按照建设规划和进度,到今年底,农文网培学校(分校)将力争覆盖全省100%的乡镇和100%的行政村,实现《乡乡有、村村通》。[2]

5.1昭通市

云南省昭通市水富县两碗乡于2009年5月22日创立了首家农民文化素质信息网络培训学校。该学校是云南省响应国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文化育民,文化乐民,文化富民》为宗旨,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文化教育资源整合为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建立的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这是全国建立的第一个《农文网培学校》,将以此为样板在全省范围内逐步推开。这所学校设有图书阅览室、电子网络阅览室和网络培训教室,免费指导和培训农民使用电脑和上网,采取上机自学为主、集中授课为辅、基地实训为重的方式,对学员进行综合考评,合格的颁发培训证书。

5.2玉溪市

玉溪市《农文网培学校》建设一是以现代农业技术为重点,多层次、多形式、多内容的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拓宽农民培训领域,逐步形成与玉溪市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文网培学校》办学特色。在抓好集中学习培训的基础上,结合村(社区)实际,设立《农家课堂、空中课堂、流动课堂、实践课堂》等,不断拓宽农民群众的培训渠道,努力加强学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把《农文网培学校》培训工作的重心放在烤烟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推进蔬菜生产功能区建设上,为玉溪农机化工作的发展做好培训配套。此外,还重点加强对农村专业户的培养,使他们成为农村人才的《孵化器》,通过这些专业户的辐射和示范效应,形成《示范户带大户,大户带散户》的农民网络培训模式;三是错开农忙时节,开展应季培训,在《春耕》、《双夏》、《三秋》前培训。将培训课堂设在集市和农家,设在田间地头,通过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等方式,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此外,还采取了技术人员和农户结对的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服务。

5.3保山市

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多年来有个优良的传统,就是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2001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艺术之乡》称号。乡《农文网培学校》紧紧抓住这一优势,积极做好针对农村文艺演出队和民间艺人的培训管理工作,充分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料辅导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使这些演出队利用农闲和空余时间,参与节庆演出和红白喜事演出,大力宣传农村科技、政策法规、新风新事,对新农村建设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平达乡《农文网培学校》充分整合当地中小学远程网络教育资源、村级党员远程网络培训资源和2131数字电影资源,与乡团委、妇联、老年协会等团体联合开展培训。采取《学校挂村点》的方式,由乡政府购买空白光碟分发到各个中小学,要求学校每个月利用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为《挂村点》刻录2张碟片,再利用村级党员电教设备和农文网培学校的投影放映设备组织群众观看。平安村村民张家茂高兴地说:《农文网培学校开办后,我们农闲有学头,生活有奔头,眼界越来越开阔了,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

5.4楚雄州

楚雄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文网培学校》的上网费统一招标,降低各支中心及乡镇《农文网培学校》的运行费用;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工程中的《电子阅览室》进行针对性服务,更好地发挥《农文网培学校》的作用;在建设中,扶典型,促推进,不盲目遍地开花,而是确定几个条件好的《农文网培学校》进行重点帮扶,以点带面逐步推进。以禄丰县一平浪文化站、广通镇文化站、楚雄市苍岭镇文化站的《农文网培学校》作为重点示范点积极开展工作。如禄丰县文化活动方式从单纯的欣赏型向主动参与型转变,文化建设走出了《唱唱跳跳就是文化》的误区,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仁兴大菁的苗族合唱团、中村叽啦的舞龙、高峰的大刀舞等一批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仅走出了山乡,而且走上了舞台,在国内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又如禄丰县和平镇文化站着力打造苗族文化展示基地,一平浪镇文化站把廉政文化作为宣传重点,恐龙山镇文化站把恐龙文化和古法造纸术作为当地的一大特色。2011年4月20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会议在云南昆明召开,选取了禄丰县仁兴镇、和平镇两个基层文化站作为会议现场参观点,充分肯定了该县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目前,云南省楚雄州《农文网培学校》已被文化部列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项目。

5.5文山州

文山州主要是依托共享工程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设施设备、海量的信息资源,根据群众需求,及时从中摘取通俗易懂的科技知识、生活小常识、法律知识以及有关种植、养殖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等农民群众需要的东西,经过编辑、刻录、流动播放等方式将信息送到农村。在收集编辑资料时还充分考虑到部分偏僻的村寨,农民群众听汉语有困难的实际,把收集到的一些适合本地需求的实用技术和一些健康有益的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促进本地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的影视、戏曲翻译成壮、苗等语言,利用《农文网培学校》这个平台把资源传播到边远农村、少数民族聚集地,传送到广大农民群众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另一方面,在把《农文网培学校》建出特色,基层站点在传播科技文化知识和信息的同时,还承担起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收集、整理的责任,用本土的特色来充实《农文网培学校》的教学内容,树起特色文化的大旗。

6如何建设和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

6.1加强宣传,健全机制,争取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农文网培学校》作为云南省的文化创新工作,其主要内容是在文化共享工程的现有基础上,向深度和广度拓展。这项工作的实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组织,为此,各地应建立健全领导组织机构,形成政府统一组织协调和管理,相关部门和单位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这种机制不是单靠几份政府通知或文件就能形成的,而是要提前做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尤其要把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重要意义向相关领导、部门和群众进行广泛宣传,让他们深刻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成为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任务,切实加强领导。

各县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在项目规划、资金保障、场地设施、人员配备、绩效考核等方面切实担负起职责。要通过加强联系与合作,层层抓落实,建立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省、州、县、乡都支持和参与《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工作机制。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必须把《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纳入当地总体发展规划,纳入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要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努力,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建立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使督导工作规范,对建设、管理和服务中存在严重问题的予以《黄牌警告》。

6.2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推进以《农文网培学校》为重点的基层服务网络建设

加强与相关州、市、县政府及文化部门的沟通与协作,加快推进以县级支中心为核心、以乡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为重点的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其中乡镇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主要与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相结合,建立起配套的农民培训教室、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等相应设施,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管理规章等一整套的教学制度;行政村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分校主要与村文化活动室建设相结合,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校远程教育工程实行合作共建、充实完善,直接开展针对农民群众的教学与服务活动。

《农文网培训》学校既然已经在乡镇文化站挂牌成立,就标志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有所创新。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内容有了扩展,已经从过去的守住阅览室、年节开展文体活动的单纯活动中走了出来,服务的内容及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各相关部门尤其是各级图书馆要积极参与乡镇文化站资源共享工作的建设,这不仅仅是平常意义上的给图书馆增加新任务,而是为图书馆搭建更广阔的事业平台,是对图书馆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的有力拓展。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深刻理解农文网培训学校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农民文化网络培训学校建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6.3转变观念,加强管理,从重建校向重服务转变

建设《农文网培学校》,不仅仅是配几台电脑、几张课桌、几册图书的问题,而是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功能,努力实现针对农民群众的素质教育、文化信息服务、知识培训、文化娱乐等多层次服务功能。《农文网培学校》在整合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设备、人员、信息等资源基础上,创新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站点运行方式,多渠道、多途径开展服务,真正实现《文化乐民》服务农村、《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文化富民》服务农业。

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农文网培学校》管理暂行办法》,不断加强管理力度;将乡镇《农文网培学校》的建设管理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强管增效》工作相结合,通过做好基础建设、强化管理、提升管理、增强综合效益,实现了针对农民群众的多层次服务功能;将村级农文网培分校建设管理与党委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云南省正在实施的《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工作相结合,实现文化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的设备升级、功能升级和服务升级,充分发挥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和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做到管理到位、服务到位。

6.4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农文网培学校》建设

云南省《农文网培学校》整体推进有差距,开展服务情况也各有差异。今后的《农文网培学校》建设要一边抓建设,一边抓管理,一边抓典型。根据全省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农文网培学校》建设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步推开。各地结合经济发展状况、文化基础条件和农民文化素养等因素,首先确定几个条件较好的乡镇文化站进行重点帮扶,使其成为本地《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宣传推广、以点带面,促进本地《农文网培学校》建设的全面推进。楚雄州禄丰县和平镇、仁兴镇农文网培学校,保山市腾冲县中和乡大村农文网培分校等学校由于建设成效突出,成为先进典型,充分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带动了全省《农文网培学校》的整体推进。

6.5根据需求,进行资源建设

资源建设是文化共享工程的核心工作,各级中心应明确自己在资源建设方面的职责任务,不断加大对本地特色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特色资源,以及适农、科普等方面的建设力度,增强资源的吸引力和供给量。收集整理各地对资源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征集和整合资源。加大对适农资源、科普等方面资源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开展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库、农村市场信息资源库、农民知识讲座等专题资源的建设。继续建设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舞台艺术、地方戏曲、优秀电影电视资源,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文山州主要是依托共享工程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设施设备、海量的信息资源,根据群众需求,及时从中摘取通俗易懂的科技知识、生活小常识、法律知识以及有关种植、养殖和管理方面的知识等农民群众需要的东西,经过编辑、刻录、流动播放等方式将信息送到农村。同时,还承担起民族文化资源挖掘、收集、整理的责任,用本土的特色来充实《农文网培学校》的教学内容,树起特色文化的大旗。

6.6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职能

《农文网培学校》是一所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学校,群众需要学习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群众什么时候需要,学校就什么时间开放。保山市龙陵县平达乡《农文网培学校》针对青少年周末业余时间多的情况,开办了《青少年周末学习班》;结合中年群众白天忙于干活,晚上才有时间学习的实际,开办了《中年人夜校培训班》;根据老年人修身养性的需求,开办了《老年人兴趣班》,聘请乡团委书记、妇联主席、老年协会会长担任班主任,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培训活动。大理州巍山县永建镇《农文网培学校》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如:开设农村科技知识、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有关知识、手工业技能等13个培训专题,努力培育《五型农民》(即明白型、美的型、知法型、经营型、就业型)。

6.7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农文网培学校》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在师资人才的培养上取得突破,当前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须加强《农文网培学校》基本师资人员的培训。要培养能够开展日常教学和服务工作的基层专业人员,这种专业人员,不仅是能够使用文化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开展日常文化信息服务的基本服务人才,而且是能够开展基本教学工作的师资人才。各级图书馆要加强对《农文网培学校》骨干人员的培训,指导其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使乡镇文化站成为教会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大课堂。

要按照网络培训、多媒体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层层培训的原则,由共享工程云南省分中心对州、县级支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由县级支中心对乡镇和村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乡镇和村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工作人员须通过县级支中心组织的严格考核,并获得共享工程从业资格证后,方可作为《校长》或《教员》从事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友仁.进一步加强农文网培学校建设  充分发挥文化共享工程的作用--在2010年云南省共享工程支中心馆长研讨班上的讲话.云南图书馆(季刊),2010(4):4

[2]李友仁.大力建设文化共享工程《农文网培学校》  努力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云南图书馆(季刊),2011(2):3

 

 

 

个人简介:金美丽,女,傣族,云南省图书馆学会办公室主任,云南省图书馆学会秘书长,《云南图书馆》常务副主编,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季刊编辑工作和学会管理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