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切实探索新时期繁荣农村文化的有效途径
来源:
访问量:3605
发布时间:2012-04-27

董家成

 

新时期广大农村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舞台。随着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一些地方,农村文化工作功能退化,阵地渐失,这与日益发展的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极不相称。

综观现在的农村文化活动,许多地方已经基本处于 《电影无影》, 《戏剧无音》, 广播无声的《三无》状况。原有的基础设施退化,阵地弱化,新的基础建设淡化。基层文化部门有事无钱、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唱不起、跳不起,基层文化事业办不起、活不起。虽然各级政府对宣传文化的投入有预算、有计划,但到下面就难以落实到位,因为大多数地方财政只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连保工资保吃饭都困难,捉襟见衬,而宣传文化工作都是花钱的事,因而对其投入很少甚至无钱投入。供血不足,严重制约了基层宣传文化事业的发展。

由于农村业余生活贫乏,文化生活得不到满足,许多不健康的、污秽的、腐朽的东西如封建迷信、打牌赌博等就有了市场。导致了《三盲》、《五难》现象的产生:青壮年农民出现了新的文盲、法盲、科盲,文化活动难开展、农业科技难普及、群众观念难转变、农民素质难提高、农村小康难实现。上述现象如不引起重视,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进程。在当前情况下,要使农村文化更加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发展同步,就必须探索有效途径,不断改进方法,采取相应对策,大力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首先要加强领导,稳定队伍。实现由《被动工作》向主动贴近转变。基层党组织要把宣传文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保证对文化工作的足额投入;要加强社会配合,工、青、妇、民兵等群众组织都应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广泛参与,积极投身于农村宣传文化工作中去。实现由唱《独角戏》向《大合唱》转变。对农村宣传文化这支队伍,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在工作上关心、思想上关注、生活上关照、政治上关怀,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做到既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又要有广闻博学的知识功底。

其次要立足农村实际,创新活动形式。,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与法制意识,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充分挖掘、整合、利用好现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通过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文化能人》、《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的命名活动,加大对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要结合实际抓好《农家书屋》建设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各类活动、运用多种方式吸引农民及中小学生走进书屋读书看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知识和文化水平。要充分发挥农民业余文艺团体的作用,经常组织老少皆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组织群众广泛参与。

 三要增加投入,做到有钱办事,实现投资由《单一性》向《集中型》转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确保宣传文化事业的投入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奠定农村宣传文化事业的坚实基础。同时,还要建立宣传文化产业开发机制,以事业带产业,以产业促事业,让产业投入事业,事业反哺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在有限的财力下,适当集中资金,重点抓好一批农村宣传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

四要创新形式,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宣传文化工作的新形式、新方法,实现由《老套路》向《新模式》转变。结合农时农事、党的中心工作和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根据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鼓励发展村镇文化、民俗文化、喜庆文化、节庆文化等,构筑健康文明的乡土文化。大力组织文艺下乡,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和现代文化。利用各种阵地和手段,大力发展农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评选文明户等方式,把农民吸引到创先争优奔小康上来,形成比学习、比致富、比守法、比贡献的氛围。挑选文化功底扎实、善学习、肯钻研又具开拓精神和奉献精神的优秀青年农民参加各类学习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的方式,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使之发挥农村文化生力军的作用,加强农村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五要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抓好文艺创作。服务人民,影响群众。真正做到眼睛向下,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创作出更多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民情感的文艺作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弘扬传统文化。鼓励和支持农民自办文化、自建文艺团体,以节庆和农闲为重点,弘扬民间文化遗产,把传统文化融入更多的现实生活,把艺术创作与寻常百姓生活相结合。依托基层文化部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扎根基层、业务过硬、热爱群众文化的专兼职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志愿者、高校毕业生投身于基层文化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农民文化的专业文化管理队伍,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承担起建设农村文化的重任。

 

作者单位:姚安县委宣传部

电话:13769278121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