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休戚与共护家园 命运与共铸情怀
来源:
访问量:312
发布时间:2024-03-25

周保中

青少年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参观 本报记者 陈飞 摄

本报记者 苏宇箫 摄

尹仑 任传振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所著名的军事学校,被称为“革命熔炉、将帅摇篮”,其校史文化历经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救国实践,在这一熔炉和摇篮中走出了一批批军事将领,而作为一座位于边疆民族地区的军事学校,从这里走出的将领中也有着中华各民族的身影。无论是教官还是学生,在不同历史时期,这些民族军事将领为近代中国的发展和历次革命运动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特别为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完整发挥了历史作用。

创办军事学校

广纳民族人才

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的前身为清末云南陆军讲武堂,其创办伊始就与各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人们谈起云南陆军讲武堂,很多人对蔡锷、李根源、唐继尧等辛亥革命以后的将领比较熟悉,对清末新政时期的锡良等一批讲武堂奠基者还不甚了解。

清末,随着英法两国对缅甸、越南和老挝的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云南成为中国直接与英法两国接壤的边疆省份,并不断受到他们的觊觎。为提高边疆驻军的军事素质,抵御英法两国对云南的蚕食与侵略,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3月,锡良调任云贵总督。锡良,字清弼,蒙古族,到云南赴任之后,开始筹建云南陆军讲武堂,任命胡景伊为参谋处总办兼云南陆军讲武堂总办,负责学校的筹办事宜。

辛亥革命后,1911年11月1日,云南军都督府成立,随即宣告革命“其宗旨在铲除专制政体,建造善良国家,使汉、回、满、蒙、藏、夷、苗各族结合一体,维持共和以期巩固民权,恢张国力。”同时颁布施政纲要,其中指出:“建设主义以联合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改良政治,发达民权,汉、回、蒙、满、藏、夷、苗各族视同一体”。云南军政府在辛亥革命刚刚爆发、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前两个月,就在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了“中国各族一体”这一政策,无疑突破了当时的历史局限,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而且具有独立的创新性。在当时,“中国各族一体”既是一项因地制宜的地方民族政策,更是一项在国家层面具有普遍意义的民族政策。“中国各族一体”的民族政策对中国民族的认识不再局限于“五族”,而上升为“各族”,针对中国民族国家的建构,则提出了“中国各民族构造一体之国家”的理念。

1912年5月,云南军都督蔡锷下令复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并根据民国中央政府教育部的命名规范,将校名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自此之后,在云南军都督府“中国各族一体”的政策影响下,大批民族青年踊跃报考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同时也有很多民族教官到此任教。基于目前对史料的发掘与整理,共有72位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走出来的民族将领。在族别上,他们分别属于白族、彝族、回族、纳西族、壮族、傣族、佤族、蒙古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等11个民族;在与学校的关系上,他们或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或在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任教,抑或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后又留校工作;在学校发展的历史时期中,他们有的属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时期,有的属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时期;在军校体系上,因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还同时成立了不同的军校或将校班,所以他们有的分别任教或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云南陆军将校队、云南陆军高等军事学校、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将校班。

民族英雄辈出

前线英勇奋战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走出的民族将领奔赴前线,与日寇展开了浴血奋战,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为维护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杰出领导人周保中,以及台儿庄战役中的各滇军将领。

周保中,原名奚李元,白族,云南省大理县(今大理市)湾桥村人。1917年2月,年仅15岁的周保中离家参军,先后在云南陆军第一师、护国第五军、靖国第八军、驻粤滇军第六军等军队服役。1923年,周保中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第十七期工兵科学习,次年毕业后到驻粤滇军任连长。大革命失败后,反动派四处镇压革命,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革命处于低潮时期。1927年7月,周保中在武汉秘密加入共产党,后根据中共中央长江局的指示,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做党的秘密工作。因革命形势需要,1928年底,周保中到苏联莫斯科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奉命从苏联回国,在党组织安排下,秘密与3年前送他去苏联学习化名“伍豪”的周恩来见面,周恩来告诉周保中,组织派他到东北建立一支由我党领导的反日革命队伍。1932年1月,周保中来到哈尔滨,在担任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时,协助省委书记罗登贤起草了《武装人民群众 进行游击战争》的提纲和《义勇军组织法》。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动东北广大群众,创建党的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并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共同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正确策略。在争取和领导自卫军、救国军等抗日团体的抗日活动中,周保中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初,周保中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在14年的抗日斗争中,先后5次受重伤。他模范地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团结领导指挥东北抗日联军,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除了周保中以外,在其他抗日军队中,也活跃着云南民族将领的身影,例如参加台儿庄战役的滇军60军。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同年9月,云南地方部队的6个旅12个团组编成1个军,番号是第60军,军长卢汉(彝族)率4万余人开赴前线,参加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各族人民共向国内输送兵力约40万人,又向中央军及其他部队输送了5万人兵力,率领这些抗战部队的将领,很多就是从云南陆军讲武学校走出的,他们身先士卒,体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刑家楼、五圣堂地区的阵地争夺战中,旅长陈钟书不幸中弹阵亡,将领马继武(回族)肩负起指挥重任,多次击溃日军反扑,稳住了阵地。并在夺回火石埠的战斗中,亲自率队英勇上阵,受到了嘉奖。

用好宝贵资源

加强理论研究

百年回眸,历史上的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是一所多民族共同学习的军事院校,展现了高度的包容性与凝聚力,各民族师生通过军事教育培养出了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深厚情感与高度认同,并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其凝聚而成的校史文化蕴含中华民族在国家危亡之际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云南陆军讲武学校有着各民族共同发奋图强的革命史、各民族共同保家卫国的抗战史,最终形成了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校史。

如今,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云南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我们要运用好这一重要资源,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组织中华民族共同体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以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各民族将领为研究对象,开展相关文物史料的发掘、整理、利用工作,厘清不同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将领的基本情况,探究他们在近代中国历史大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产出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为我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云南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提供理论支持。

(作者分别系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


关于我们 | 建议意见 | 网站声明 | 文件下载
版权所有: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友情链接:
网站二维码